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一)

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今时代,“学术”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课程改革的呼唤、教师成长的需要、学术信息的畅通,使学术走向数以万计的中学。中学的学术更侧重基于教学实践的“草根性”研究,主要是课程论、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结合点,抑或还有学校发展与管理学的结合点。中学行政的越界往往使学术遭遇尴尬。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固,学校就必须提高学术地位、倡导学术自由和恪守学术道德。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中学的学术;教育科研
  
  提起学术,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作为生产知识殿堂的大学,“大学=学术”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很少有人会将学术与中学联系起来。然而,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学术”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它正在走向数以万计的中学。因此,在中学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繁荣的学术氛围,这是―个亟待关注的话题。
  
  一、中学的学术何以可能
  
  (一)课程改革的呼唤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标志着新中国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验、推进阶段。课程改革为中学教师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新的观念。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代之以新颖的教育观念。富有弹性的“课程”代替了刚性的“大纲”;教材不再是“圣经”,教师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对话一互动式”教学转变,强调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重视研究性学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第二,新的知识。《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新课程增添了许多当今人们关注的新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其中许多知识是教师首次接触的,这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就无法胜任新课程。第三,新的发展。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大大增强。新课程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技术熟练者”范式向“反思性实践者”范式转化,并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所谓“专业自觉”,它意味着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这些变化,都需要教育科研做支持。在课改区,教师的教育科研蔚然成风。因此,课程改革的呼唤,让学术的春风吹进了中学的校园。
  
  (二)教师成长的需要
  中学学术风气的形成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广大中学教师,中学教师是中学学术的主体。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意识的觉醒,并逐渐形成了教师的“专业自觉”。许多教师开始钻研教育理论,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也是有目共睹的。走进课程改革实验区,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整个实验区,凡是取得进步、做出成绩者,总得益于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的结合,得益于以科研的思路推进改革”,同时,中学教师的学历(学位)不断提升。“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专科学历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66.9%,本科学历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47.3%,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达1.8%,本专科学历教师成为新增教师的主体。”在经济发达地区,高学历(位)教师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例如,苏州市启动教育硕士工程,计划在2010年高中段研究生学历(位)教师达到10%,甚至博士在中学也见怪不怪。高学历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学历(位)的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了解学科教育的前沿,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活跃于中学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江苏省启动的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定,对学术研究有较高的要求,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学的学术研究。
  中国的基础教育界从未出现过如此活跃的景观,除了新课程改革外,“新基础教育”“新教育试验”等教育改革走进中小学,遵循着“从理念到行动”“理论适度先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吸引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这不仅为中学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而且也促进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活跃了中学的学术气氛,又奠定了中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学术信息的畅通
  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学术信息的畅通。谁占据了学术信息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诚如历史学家朱孝远先生所说:“当一个历史学家走到了极其荒凉的学科前沿,站立于那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时,他也就是被逼到了‘发现’的绝境。那时,要么是他错了,要么,就是‘对以往世界的整个解释’错了。这就是学科的前沿,正是那片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告诉人们什么才算是发现。”中学教师要“走到了极其荒凉的学科前沿”,就必须有畅通的学术信息,以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笔者认为,当今中学教师获取信息、占有材料的渠道已经十分畅通。一方面,图书流动加快,交通发达,经济宽余,中学教师购买学术书籍非常便捷;另一方面,网络资料十分丰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尤其是在学术期刊网上)获取各种学术信息。
  凡此种种,说明了当今中学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场”已成为可能。在教育改革异常活跃的今天,中学的学术存在既是一种应然,也必将成为一种实然。
  
  二、中学的学术:主题与边界
  
  (一)中学学术研究的主题与边界
  囿于中学教师的研究水平、研究条件和研究精力,中学教师的研究不可能像大学教师那样做一些纯理论的研究,或者做一些科学实验式的研究,中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教育实践的“草根性”研究。就研究主题而言,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教育问题。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各种教育问题,中学里有许多教育问题等待教师去破解。例如: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独生子生的教育问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网络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班集体建设问题等。这些教育问题都发生在教师的身边,是教师每天都遇到的、深有体会的、并为教师反思后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正因为教师有体验、有感悟,所以能研究、能言说。
  第二,学科研究。中学教师一般都从事具体的学科教学,因此,学科研究是中学教师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学教师的学科研究有四个方面:一是针对教材的研究,如就教材中的某个疑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教材建设作一些理性思考;二是教学方法研究,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研究等;三是教学评价的研究,如中考、高考等考试研究;四是学科专题研究,这类研究中学教师涉及较少,但并非不能触及,如《历史教学》2002年第3期发表了林华国先生的《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后,中学教师蒋碧勇先生写了《关于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的再思考――与林华国教授商榷》给予回应,正如任世江先生在“编后语”中所言:“蒋碧勇老师敢于就较深的理论问题向名牌大学教授提出置疑,又处在县级中学的工作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
  第三,学校管理。对于中学管理层而言,学校管理的研究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例如,学校的有效管理问题,学校文化的发展战略,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学校领导的执行力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为广大中学校长所熟悉,而且也能对学校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任何研究领域都是有一定的研究边界。所谓研究的边界,是指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限制。从上述所言的中学学术研究的主题看,中学学术的边界主要是课程论、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结合点,抑或还有学校发展与管理学的结合点。当然,这个边界是较为模糊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排除纯理论的研究或实验科学的研究,但它毕竟鲜有涉及。鉴于中学学术边界的“模糊”特点,中学学术研究一般运用思辨研究、人文研究、田野研究的范式,而较少用“科学―实证”的范式,具体主要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带有很强的“草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