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一)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是: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弄;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中小学生归因特点的成因源于:中国人的“自谦”人格;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具体教育建议是: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教育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存在与西方相关研究求同多而求异少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成果,试图归纳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

1.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存在差异,显示出各年级归因倾向各异的特点。归纳起来,小学生倾向于将成功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高和自己刻苦努力、运气好,较少归因于临考前的“抱佛脚”和心境好等原因;倾向于将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心情紧张、他人帮助少、临考前不抓紧时间复习等。初中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自己长期努力学习;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质量差和自己没有长期努力,较少归因于运气和心境等。高中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运气差和他人帮助少;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子能力低、没有努力、紧张等,较少归因于他人帮助少、考前没有加强复习等。

通过比较中小学生不同年级水平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差异发现,年级或学生年龄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除临时努力因素外,对其他各种原因的知觉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但是,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不同。

2.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学业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学业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改变的期望就不高;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改变结果的期望就高。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无论是成功结果还是失败结果,中小学生都愿为获得成功而付出努力。这显然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结果。此外,在是否愿意努力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3.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

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我国学者根据西方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对中小学生与归因倾向相联系的情感反应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之后,更多地产生了欣慰感、自豪感和对教师、他人的感激之情;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内疚、自卑和对教师及他人的怨恨。另外,对情感反应的性别差异检验发现,在成功结果上,女生的欣慰感明显高于男生;在失败结果上,女生明显地产生了更多的自卑和怨恨。

二、我国中小学生归因特点成因分析

1.中国人的“自谦”人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贯强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提倡人们崇尚谦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这一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把成功结果首先归因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然后才是个人的努力及能力。我们的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趋乐避苦的欲望,它能做为一种动力而激起人的行为。中小学生把学业成功归因子自己的刻苦努力、心境好等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自己运气差等因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或自我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而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又与“自谦”的人格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我国学生归因的特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代表了我国学生的一种特殊的归因倾向。

3.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

突出的刺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常使之对其做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又往往使得人们把最突显的刺激看成最有影响力的刺激,从而产生归因偏差。一般来讲,学生对于学业失败的印象较深,因而往往高度重视学业失败的原因。对于学业上的失败,教师、家长总是要给予批评,批评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智力状况、努力程度等方面。学生又把教师、家长的这种评价和暗示做为对自己学业成败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因而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不努力等。

4.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

中小学生能够觉察到学业上的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这表明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责任,并意识到自己只要作出努力,采取一些改进学习的策略,失败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失败之后所做的“努力”归因,对今后奋发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是对学习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5.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

由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知识状况、成熟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各异,因而在学业成败的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差异是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尤其明显的是初中生的归因倾向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的归因倾向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中时期是个体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而高中生积累了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趋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着比较固定的认识,因此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可控制因素。

6.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期望)

如果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加倍努力。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显然与志向水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归因理论在期望研究的分析上取得了新进展,它确认认知因素是期望增减的主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学生对学业成败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讲,把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对于朗望的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期望的改变就大。相对于成功结果,中小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因而改变失败结果的期望值就高。

7.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

情感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中小学生获得学业成功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对其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是欣慰与自豪。对于学业上的失败,尽管学生产生自卑与内疚,但并不失去信心,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失败状况就可以改变。因此,面对失败,不抱怨他人,较少产生怨恨,表明他们对学习有责任心。这也正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另外,由于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成功后的积极情感,而较少接受失败后的消极情感,即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