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 新哲学的挺生地—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 诞生地
论文摘要: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群态)两篇文幸的分析,说明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轰终实现了其思怒发展第二次逆料转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象任何理论思维(包括哲学)都是时代产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的发展也是在现实的影响和参加斗争的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以及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他们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神圣家族》。(神圣家族)主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清算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批判和清算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系统地论证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是池们在思想上彻底划清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一切唯心主义界限的标志,为建立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但应该指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达到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役有形成唯物史观。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他们不仅看到了一切唯心主义的荒谬性,而且也看到了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于是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划清马克思的新观点与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观点的界限就提到了日程上。至于真正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出的。
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以下简称(提纲》)。《提纲》共有十一条,字数不到1SDD字。但言简意赅,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在(提纲》中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结论,在这三部分中,马克思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俐析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了解实践及其愈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池们把实践排除在人和客观物质世界之外,因此、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只能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世界,而不能变革世界。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就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就得出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思想: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二,批判唯心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念,提出马克思的实践观。马克思分析了旧唯物主义以后说:“所以,结果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即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活动的意义,但是唯心主义者把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是“抽象的发展”了。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他们认为精神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源泉。实质上,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同时,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黑格尔式的抽象思维,从思辨哲学回到唯物主义,但他仍然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范畴,仍然同旧唯物主义者一样,从被动、直观、消极的方面去把握客体。在原则上费尔巴哈虽然并没有否认实践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之间有着天地之别。例如,他曾说过如此的话:暂时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着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的东西就是实践。很显然,他所讲的实践决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人的认识和理论活动。所以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和直观的性质的揭示及其认识论根源的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表达了他对实践的本质的科学理解。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实践本身是一种“对象性们的即客观的和物质的活动,是一种不同于思想客体的感性客体;其次,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根据,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实践也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再次.由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主、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根据,所以必须从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客观对象,即把实践的观点提升为一种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证明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其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解决了一些旧唯物主义所不能正确解决的社会历史问题。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马克思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思维的真理性标准以及主、客体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和人的理论的同时,对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宗教的问题、人的本质等这些长期困扰哲学认识、特别是困扰德国哲学认识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说明。在《提纲》中,马克思特别批评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按照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人的本质、人的感性也应是一种实践的产物,是一个理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把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运用来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就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其四,揭示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与意义。旧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一般而言都是剥削阶级的实践观,而就其哲学主张来说,又都局限于对实践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则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一方面,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只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才能把正确地说明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哲学变成广大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改造世界,这是新唯物主义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它同旧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正是这种特点,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思想史变革中的伟大意义。
《提纲》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在这,马克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制定了对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具有全局意义的范畴—社会实践的范畴。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第一次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社会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作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一块“整钢”。恩格斯对这一提纲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虽然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但毕竟是作进一步研究用的提纲,这些观点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巨著完成的。
(形态)这部科学巨著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思辨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及其唯心史观,揭露“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实质,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特别是为了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在1945年11月至1946年8月撰写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一般思想前提,把当时作为德国哲学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根本谬误和局限归结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围绕这一根本问题,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诸代表人物的专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阐释和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