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使用者:技术哲学应该关注的一个对象(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技术存在的方式在于被使用,只有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技术的意义、释放技 术的功能并延续技术的生命。技术使用的主体-使用者-无疑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网中 的重要网结,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用生产话语来解析使用,过度弘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主体功能,从而造就了消费异化的图景。在技术已经奏响时代最强音、技术论已经聚焦于技 术扩散阶段的现代语境下,技术哲学有必要拓展自己的空间,把技术使用者纳入自己的研究 视野,有必要认真地解读技术使用活动。
关 键 词:技术使用者;技术消费;技术哲学
Abstract: The existent mode of technology is to be used by human beings, and only in the p ractical activities of using can we highlight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realizeth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tinue the life of technology. Undoubtedly, th e users who are the subj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are the basic n odes of the work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However, theuse of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mainly by productive discourse for long and therole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 the discussion was overestimated, thus alienat ing the consumption from its true meaning. Nowadays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emph asiz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s been fo cusing on the modern context 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phase, the philosophy oftechnology has the necessity to extend its own space where the technology userse into its visual field for interpreting the activities of using technologie s.
Key words:users of technology; consumption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曾经把传统的人类活动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认为工程师注重制造 的一面,而社会科学家则注重使用的一面〔1〕。拉普则认为,技术的表现形态分为四 种:发明、设计、制造、使用〔2〕。可见,使用一词一直处于技术哲学的疆域之中,但 令人诧异的是,使用问题并没有成为技术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明确对象。长期以来,技术哲 学家们对使用的关注主要囿于技术使用社会后果的宏观话语体系,罕有对技术使用活动本身 以及技术使用的主体-技术使用者-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或者即使是有所考虑,也要 么是泛化为无主体的‘社会背景’(比如政治和经济推动力),要么被降阶为完全消极被动的 ‘受教化者’”〔3〕,但与此同时,经济学、社会学早已敞开对使用者的关注之门,在 有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 试图对技术使用者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以期唤起国内学者对技术使用问题研究的重视。
一、 技术使用者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使用者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最初的认识和阐述肇始于经济学领域,出于经济利益方面 的考虑,经济学理论对使用者予以了一定关注,认识到并不是企业生产什么,使用者就接受什 么,而是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能动性,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并对使用者集体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关注,肯定了技术只有被使用者接受并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实际发挥作用,从而 确立了使用者集体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技术演化的复杂化、高级化,人们进一步觉察到了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动性 ,“使用者创新”(users innovation, 柳卸林等将其译为用户创新)的出现就是这种认识在 理论上的结晶,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冯.希普尔相对于“制造者创新”的传统概念所提出来 的。该理论将使用者置于创新者的主体地位上,除了肯定传统理论中制造者的主体地位外,更 加强调使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并以大量实例证明了使用者在多个高科技 领域的创新者身份。因为只有这些“期望通过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受益”〔4〕的 使用者们 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对技术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兴趣,所以由使用者所开展的创新能精 确地开发出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而后,使用者这一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框架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经验审视和理论提炼,建构 论者们借用了结构主义有关文本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技术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致力 于揭示包括技术使用者在内的“相关社会群体”对该技术文本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他们的逻 辑范围内,技术使用者是作为一种结构化了的相关社会群体来发生作用的。平奇、比克详细 分析了“相关社会群体”、“解释柔性”、“结束机制” 和“技术框架”等概念,认为使用 者在技术发展中对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建构作用”〔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说是建构论深入发展的一个成果,也就是在这个范畴内,伍尔加首次提 出了“被形构的使用者”(configured user)概念,伍尔加引入了文化研究中的“作者理论 ”,把机器隐喻为文本,而把使用者隐喻为读者,“形构使用者”(configuring user)的过 程就成为了机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而阿克里奇则提出了“被计划的使用者”(projected u ser)理念,她把技术比喻为电影脚本,认为技术客体结合行动者以及未来的行动空间一起界 定了一个有关行动的框架,故而她把关注点投向了技术的设计阶段,指出设计者在设计阶段 把对于未来使用者的构想融入到了技术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预先规划了使用者。可是,这 毕竟是学术界对技术使用者予以关注的开端,“使用者”虽然迈出了被人关注的第一步,但 并没能摆脱生产场域的背景,学者们仍然是立足于技术文本的作者身份来关注使用者,使用 者还主要是一种处于技术黑箱之中的因素,远远没有对技术作者的霸权地位造成冲击。
正是认识到了建构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这些局限,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者柯文进一 步提出了“消费联结”和“消费者联结”的概念,意欲扭转消费者在技术中始终处于被动的 使用者的位置。消费联结是一个属于消费者自己的时空范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们在相 互竞争的技术之间作出选择,并试图明确当从网络里面向外看的时候该网络所呈现的面貌, 哪些因素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哪些路径值得理性地追求以及哪些太危险而不能加以期待” 〔6〕,而消费者联结则着重强调在定义消费者时必须以处于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 的消费者需要作出选择的那个人工物为依据。
稍后,女性主义研究者又从女性使用者的角度分辨了“终端使用者”、“外行的终端使用者 ”以及“被卷入的参与者”之间的差异,终端使用者是指那些受到技术创新影响的处于下游 的个人或组织;外行的终端使用者是用来强调被排除在专家话语体系之外的那些终端使用者 的亲戚;被卷入的参与者则是指那些受到了行动的影响但却沉默不语或者不在场的人,他们 有两类,一类是虽不在场但受到他人的建构和锁定的人,另一类是虽然在场但常常缄默不语 或被那些权利主体所忽略的人。这些使用者当然以女性居多,对此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妇女的 自治权以及她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力。
罗杰.希尔维斯则把关注点聚焦于日常生活技术的使用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与技术 的关系才是最普通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日常领域的使用者通过“驯化”把他们所知之甚少的 、令人兴奋的甚至可能带有危险气息的事物嵌入到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得它 们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使用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希尔维斯把驯化 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占有(成为一个技术产品或一项技术服务的主人)、客体化(展示 的过程)、合并(使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转化(对技术物品的使用塑造着使用者 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米切尔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案例考察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 对技术进行修改并赋予新的意义〔7〕。
正是在近些年来西方理论界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1世纪初,娜莉.奥德肖恩 和平奇合编了《使用者如何重要》一书,综合分析了技术论中考察使用者的不同研究进路, 概括出四种研究进路,即SCOT(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所开辟的作为技术变化代理人的使用者进 路,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强调多样性和权力的使用者进路,符号学所青睐的作为结构和脚本的 使用者进路以及文化学所推崇的消费和驯化的使用者进路。该书提倡学者们要关注技术与使 用者的互相建构过程,关注“使用者对技术所做的一切事情”,从而在总体上“识别大众是 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消费、改进、驯化、设计、重构以及对抗技术的”〔8〕。
毫无疑问,学术界已经打开了对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在技术发展史上基本是匿名的技 术使用者们的关注之门,并试图明确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确立技 术使用者的主体性身份,以期弥补以往技术研究中只重视技术供给方(发明家、设计员、生 产者、工程师、企业家等等)而忽视技术需求方的缺陷,努力对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 进行一个完整、客观的描述,以便能开拓出一片专属于技术使用者的权力领域和话语空间。 当然,迄今为止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仍是以经验和案例分析为主。
二、 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意蕴
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理解是无法游离于技术消费这一话语框架的,而对于消费,人们并不陌 生。在哲学以往的研究视野里,虽然鲜有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探讨,却不乏对消费及消费 者的关注。消费如同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它在最初的应用中却带有明显 的贬义色彩,暗含着“消耗”、“破坏”、“浪费”之意,直到18世纪中期才作为一个中性 词出现在字里行间,并与“生产”相对,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他把整个社会再生产 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深刻剖析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认 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9〕96,指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 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后者是生产的前提”〔9〕94。
我国学者王宁教授把消费定义为“人们为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 )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快乐、挫折 或失望等体验”〔10〕。吕乃基教授则强调消费的含义囊括了从消费品被制成一直到 被取 代的全过程,“包括获取、占有和通常意义(也就是狭义)下消费实践活动”,并借用了康德“ 自在之物”的概念指出,“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只是‘外在的 、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 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1 1〕 。显然,这种“消费实践活动”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使用实践活动,正如李伯聪教授在《技 术三态论》一文中所强调的,只有在技术进入生活,成为消费者所使用的技术时,技术才成 为了现实性的技术〔12〕。
由此看来,技术使用从属于消费环节,是对已然成形的、进入了消费领域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的使用活动及过程。技术使用内含于技术消费的过程,是技术消费的一个子集,而且是至关 重要的一个子集,离开了技术使用,技术消费就失去了其最珍贵的情感体验,而离开了技术 消费,技术使用也就无所依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是,由于以往对消费的探讨主 要囿于生产语境,关注消费也是为了刺激生产,这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为 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消 费异化”〔13〕。为了克服这种消费异化的弊端,我们必须打破生产霸权,从使用者的 角度去解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