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膜学理论界定腧穴与非穴的研究思路――数字人研究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基于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的分析、基于筋膜学理论,提出界定腧穴实质的假说: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个量的区别,就是一个生物信息产生的阈值。
【关键词】 腧穴;筋膜学;数字人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成功地开展了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虚拟人体数字研究,为经穴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进行国家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在对人体结缔组织的标记和计算机重建时,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1,2〕。这样的发现引导我们进行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1 筋膜系统假说的提出
在对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进行相关性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互动互参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假说是,数字人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了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有着一定的特异相关,而传统医学认为经络腧穴是一个功能系统,具有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那么,反过来思考,结缔组织可能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结合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传统解剖学知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后,原林教授提出了筋膜学的假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可能存在第十大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原林教授推测,由间充质终结演化而成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在机体内形成了一个能监测和调节机体功能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原林教授将之列为人体第十大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或自体监测和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3〕。
2 基于筋膜学理论假说探讨腧穴特异性的思路
2.1 基于筋膜学理论探讨腧穴特异性假说的提出 在对筋膜系统的系统思考升级到筋膜学的假说时,我们又反过来,从筋膜理论角度来重新思考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其中,关于腧穴与非穴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我们的假说认为,腧穴的本质是在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这种信息通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这种部位与筋膜高度相关。
中医学指出,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一般说来,腧穴是一个点的概念。那么,全身上下有众多的点,哪一个点是腧穴?作为腧穴的这个点和其他的点又有什么不同?结合结缔组织和筋膜的分布,我们也存在着相同的疑问:人体筋膜支架遍布全身表层并深入组织器官之间形成间隔、间膜被膜、各种外膜等。全身上下都分布着结缔组织和筋膜,那么,哪处结缔组织和筋膜是腧穴所在的点呢?
2.2 基于筋膜学理论假说探讨腧穴局部的生物信息特性 笔者认为,这些众多的点在受到刺激时(比如针刺时),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其中,所产生的生物信息达到一定阈值后,就能够发挥作用,被称为腧穴;达不到这个阈值的点,就不能被称为腧穴。筋膜理论认为腧穴是信息聚集和传递的中心,而且与筋膜结缔组织的分布高度相关。但是,筋膜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并不是说穴位遍布全身。笔者认为,腧穴要发生作用,与该腧穴(该腧穴所处之筋膜结缔组织)所产生的生物信息量有关系。透过筋膜理论,我们的假说是腧穴的数量不定,其多少与生物信息量呈正相关,某一个点,产生的生物信息量小,就没有相应的腧穴效应,当生物信息量足够大时,就会产生相应的作用效应。基于此,我们对穴与非穴的界定也是基于局部生物信息产生的大小。严格地说,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