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详细内容
1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者曾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多种定义,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反映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该方面存在的共识与不同观点。Bialy-stock(1978)认为学习策略是“利用有效信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最理想的方法”。Taorne(1983)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目标语学习中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所做的努力,即把这两种能力溶人过渡语能力之中”。Stem(1983)则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进行区分,指出“学习策略最适于指语言学习者所用方法的总趋势或总特征,而学习技巧指学习者或多或少有意识运用的,可以观察到的具体学习行为”。Rubni(1987)指出“: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构建的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OMalley&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用于帮助理解、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早期的定义侧重于策略运用的结果,即:语言和社会语言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点逐渐转到了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方面。同时研究者们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如策略与技巧的区分,策略的可视性、意识性、直接性等问题。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O'Malla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一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一言的机会。而每一类又包括若干小类:a.元认知策略(meta cognitive strategies):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练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b.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重复;翻译;演绎、重新组织;利用关键词;利用上下文情景;迁移;推测等。c.社会/情感策略(social/effective strategies):协作;提问以达到澄清的目的。
2高等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重点在于了解高等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以及善学者和非善学者在策略运用方面的差异,即弄清以下几个问题:a.高等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不同的语言学习策略的运用偏爱程度。b.高等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语言学习策略上是否有差异,若有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研究的对象参加该项研究的学生共有240名,他们于2010年9月考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护理学系、医学检验系、中药学系专业学习。平均年龄为19.7岁,在此之前他们已进行了七、八年的英语学习。由于该校学生英语成绩很突出的几乎没有,为了便于抽样调查,把高考英语分数超过100分的学生定为善学者,非善学者为60分以下的学生。研究的工具该项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根据程晓棠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改编的。包括开放式问卷(123份)和封闭式问卷(240份)两种。发出开放式问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发出封闭式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封闭式问卷共有涉及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交际策略的30个问题。
每个问题设1~5个分值,学生可选择“从不”,到“经常”个选项。完全不符合为一个分值,通常不符合为二个分值,有时符合为三个分值,通常符合为四个分值,完全符合为五个分值。算出四个部分得分的平均数,平均得分为4.5~5表示总是使用学习策略,3.5~4.4表示通常使用,2.5~3.4表示使用情况一般,1.5~2.4表示通常不使用策略,1~1.4表示几乎从不使用策略。分值越高,则代表该策略使用的频率越高。调查后,采用社会科学数据统计软件包(SPSS)对学生的问卷分值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收集在2010年12月21日笔者独自发放和收集了问卷。问卷调查是分专业进行的,分别选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在教室里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交给笔者后离开。学生均被告知这次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老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以便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以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故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实事求是地回答,一再强调无需记名,以此增加问卷的有效性。240份问卷百分之百地收回。每一张问卷都经过仔细地核查,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笔者分别统计出每个学生4种学习策略所含各项得分,然后输入计算机,采用社会科学数据统计软件包SPSS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