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谈中药的毒性与炮制(一)

谈中药的毒性与炮制(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中药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炮制

  近几年来,由一些中药导致的毒性事件时有发生,使中药毒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中药的毒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纯中药制剂成为安全无毒的代名词。在药事管理上对中药安全性研究的要求也低。在国外,由于中药主要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其毒性也未被充分重视。其实,毒性在古代之文献中常常是药物的总称。如《周礼?天官冢》上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周代毒与药是不可分的。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药物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明代医家张景岳对于作为药物偏性之毒的含义也作了明确的阐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有偏也……。”魏晋以后,毒药的含义逐渐衍变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死的药物了。这种认识与现代对毒药的认识比较接近,毒,不再指药物的偏性了。现代中草药书籍在药物性味下标有“小毒”、“大毒”、“剧毒”等,就是指这些药物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副作用,这时,药物的“毒”仅指药物的毒性成份而已。如乌头,其毒性成分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人口服4mg即可致死亡。巴豆,其毒性成分为巴豆毒素,有大毒。马钱子,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等,有大毒。但不少中药的毒性成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2 有毒中药的炮制

  尽管有毒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临床上又常常必须利用某些药物的特殊功效,来治疗或控制某些疾病,这些药物的毒性往往又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对此类药物需经加工炮制,以达到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目的。有许多有毒动植物经过适当加工,可以成为疗效优良的中药。有毒中药的加工炮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制霜法

  除去药材中所含的油脂,避免内服发生滑泻、呕吐及中毒等副作用。如巴豆,炮制方法是取带皮巴豆,用较粘稠的面汤或米汤浸拌,置强烈日光下曝晒,种皮曝裂后,用板搓去皮,取净巴豆仁,碾细制成霜。注意事项:(1)制成霜后,应测定含油量,控制在15%左右为度。(2)要戴口罩和胶皮手套,避免接触皮肤,严防药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