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如何使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做到更完美(一)

如何使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做到更完美(一)

详细内容

摘要: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弥补自身之短处。把广播新闻里的听觉传达通过文字、音响、声音等元素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传达给听众,使广播新闻显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临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三、记者的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作为记者,他要把所见所闻,点上面上的新闻点经过筛选组合后再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背景进行必要的交待。同时,记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将采访对象融入到报道之中,让采访对象在合适的时机出声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绍情况,以全面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记者如果仅仅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没有发挥记者作用,这样的报道听起来缺乏主题,信息量小,不符合报道要求。
  四、记者的现场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记者不能迅速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过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报道主题的偏失,降低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记者对数字化设备的过分依赖使一些现场报道掺杂水份。现在很多记者所谓的现场报道,都是在采访后期一来数字化的设备合成的。尽管这种做法较好地弥补了现场的一些遗漏,但仔细听来还是缺乏现场感,最关键的是长期下去,现场报道因馋杂了过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竞争的优越性,记者也会失去真正在现场作报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