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一)

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数字化是新闻摄影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在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 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强调以视觉传播为核心,大量运用以速读性、易读性和娱乐性为目的的传播方式,图片新闻正是符合上述这些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图片新闻在媒体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新闻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因此对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 新闻摄影已步入数字时代
  
  在新闻媒体步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早已被颠覆,适应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则尚未完全确立,图片新闻的重要性又日渐凸显。对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甚至媒介管理者多少会感到一些不适。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国外摄影人提出了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版面的限制、费用的限制、胶片无法满足新闻图片的快速传播都使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新闻摄影记者随心所欲的年代已经结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最初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带来转机,摄影记者一方面在对以传统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为载体的新闻摄影充满怀旧的情绪,抵制数字影像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地摄影记者则对数字摄影所带来的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数字影像技术,并让它走进了新闻摄影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罗伯特・吉尔卡(Robert Gilka)就告诫他的学生:“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昨天,没有出现在今天,也不见得就出现在明天,但它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余生。”①迪克・哈尔斯坦德(Dirck Halstead)是数字摄影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网站的创始人,他是如此评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的:“我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把一个瞬间凝结在银盐的胶卷上、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新闻摄影的死亡。而在不远的将来,新闻摄影将通过移动的影像、声音,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传播。网络将取代印刷媒体。这其实是传统的新闻摄影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而人类视觉传播的历史仍然在继续,信息传达者的任务仍然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和新闻人物。”②
  从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影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使新闻摄影已经不可逆转地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了数字影像时代。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最直接改变在于摄影器材上的变更。传统的以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作为新闻摄影的工作载体,让位于数码相机与光电耦合元件。拍摄器材的变化,不单单导致了摄影记者拍摄技术的改变,更从深层次上改变着摄影记者的新闻摄影理念,这其中既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
  
  三、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究竟有哪些优势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送回媒体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数字时代,传统新闻照片上的银盐颗粒变成了马赛克,传输照片的载体从照相纸便成了由0和1组成的比特,这种改变使新闻图片的快速传输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法新社北京分社的社长孟飞在回答北京奥运会法新社将会采取哪些新技术支持本届奥运会的报道这一问题时,曾不无自信的说:“技术方面的保障,比如影像的快速传输、现场技术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打个比方,在百米跨栏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应该在不超过一秒的时间内把他们拍摄的照片传输出来。”③
  2.降低拍摄难度,扩大稿源
  其次,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新闻摄影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也使从事新闻摄影前期拍摄的技术难度大大降低,在对图片质量要求不高的一般采访中,普通的文字记者也能进行一般的新闻摄影工作。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媒体的经营成本(雇佣更少的专职摄影记者),也使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有机会投身到新闻摄影的工作中来,媒体获得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手影像资料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强。实际上,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媒体,专职摄影记者的人数是相当少的,大部分新闻图片是通过兼职摄影记者、签约摄影记者以及图片库来获取照片的。我国的新华社也在2003年9月已在全国签约摄影师300多位,并制定了三年发展2000名签约摄影师的目标。
  3.便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拍摄对象
  再次,数字技术能使摄影记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而今,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子邮件的帮助下,摄影记者可以随时收集到更丰富的资料,以帮助自己寻找合适的选题,更深入地了解被摄对象,从而在新闻摄影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实质与内涵,使拍摄的新闻图片更加真实、生动。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最后,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发稿,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被放入了媒体的影像资料库,有的新闻图片甚至仅仅停留在胶片上,尚未被洗印出来。这在客观上既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摄影记者的辛勤劳动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早在1995年,世界上就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图片库实现了“在线”,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也都实现了网络化。④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呢?显然不是的,2007年在网络上争论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事件”至今悬而未决,2008年新春伊始则相继出现了“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事件”。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要走的路距离美好的终点还有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