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访成本看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一)

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访成本看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分析了媒体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普利策新闻 奖采访成本 核心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采访成本和媒体竞争
  
  长期以来,美国的媒介经营者和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是财政压力问题。许多报纸发行人和主编最初对财政压力的一般方法是,采取严格的成本控制,减少出差、办公室供应、辛迪加稿件和特约记者的成本支出。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写时间比一般新闻采访时间长,难度大,采访成本高,可以说与上述成本控制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如何解读美国新闻业界在这方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访方式与媒体竞争策略有什么关系?
  特稿和一般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观察方式、表述方式的差异。特稿采访是一种多维度的采访,不仅要求记者深入现场,还必须把眼光放在一个广泛的区域里进行搜集。这个范围可能纵向深入到历史深处,横向旁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需要长久的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一般新闻报道触及现实层面即可,多关注新闻本身;特稿需要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兼顾左右,在看起来不着边际没有多大关系的事件里有新的发现。作为记者,总是需要面对社会变动中诸多复杂而敏感的事实,这些事实通常是被故意掩盖、修饰和剪裁的。特稿记者的困难在于,要拨开缠绕在事实外部的芜杂枝节,一步步逼进事件核心,寻找孤立事实背后的深层关联,以再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在这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表现尤其突出,这样也导致大多数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特稿采访周期长,记者出差次数多,显然不利于成本控制,但他们为什么为一篇特稿投入如此巨大呢?
  
  二、普利策奖特稿采访时间的统计分析
  
  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我们先对1979年至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的采写时间进行统计。本文主要根据戴维・加洛克《普利策特稿卷新闻奖》和相关资料,发现了14篇获奖作品(占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的半数)的采写时间,具体如下:
  1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采写时间分布
  1982年获奖特稿《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
  花费了六个月时间,调查并写出了这篇关于联邦官僚机构规模和影响的文章,长达8500字。
  1984年获奖特稿《让它飞起来》:
  开始“为时六周的计划,变成了每周七天,每天18小时,持续数月的工作”,具体来说,是长达五个月,写出了29000字。
  1985年获奖特稿《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
  作者“艾丽斯,斯坦巴切花了她生命中一个月的时间,雕琢了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杰作。”
  1986年获奖特稿《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
  记者“和本森家相处了一年”,去农场23次,总计行程8500英里。
  1989年获奖特稿《生为南非黑人》:
  是一组系列报道,“前期采访三个月,写作需要三四周”。
  1990年获奖特稿《亚当和梅根》:
  记者柯廷在这篇报道上花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4个月的采访(同时做其他一些报道),两周写作,最后两周进行后期编辑和定稿。
  1991年获奖特稿《弃婴》:
  “这一作品的问世大约花了八个月的时间”。
  1992年获奖特稿《格雷迪的礼物》:
  每天写出500字,花时两周多。
  1994年获奖特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有三个月的时间准备和写作”。
  获奖特稿《被排斥的优等生》的修改:
  作者听取了编辑对初稿的意见后,“我回去又和塞德里克和菲利浦一同生活了几个星期,把塞德里克塑造为报道的中心人物,而把菲利浦改为支持性的人物。”
  1997年获奖特稿《裁判的儿子们》:
  作者“波拉克说,这篇5000字的稿子的采访和写作花了四个半星期。”
  2001年获奖特稿《戴面罩的男孩》:
  作者花费了整整10个月采访。作者翻阅医疗记录就用了几百个小时,多次去男孩萨姆家采访阅读他们的家庭日记,访问萨姆的朋友,与萨姆一起上学,先后两次伴随萨姆一家穿越全国。他亲眼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亲耳听到了每一次关键谈话。他成为他们家族中的一员。当萨姆动手术时,医生不让记者在旁观看,可萨姆的母亲却让他待下来了。在这10个月的采访中,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素材:萨姆的痛苦、母亲的焦虑、他们的家庭生活、人物的性格、语言、学校、医院、邻居……而且都是亲历的、目睹的、现场的,作者深入到了采访对象的生活、心灵和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