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形成中的媒体、公众和政府互动关系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网络媒介的崛起,为媒体、公众和政府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富有生命力的主流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参与舆论构成的各方,应努力实现社会意见相互交换的畅通,媒体从业行为的高专业标准以及意见表达的成熟与理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 舆论形成 媒体 公众 政府 互动关系
随着社会传播事业的空前发达,舆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公众舆论作为社会群体心理的反映,兼具理性化和情绪化的特征,具有可塑性、可导性和可控性。正面的、理性的、积极向上的舆论,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而消极的、负面的、煽动性的舆论,则会引起社会诸方面的震荡,损害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因此,重视舆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了解舆论的形成、引导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奠定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心理认同,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舆论形成中的政府、媒介、公众互动关系
1 政府与公众关系
在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政府是具主导性和决定性的因素,这不仅因为政府是各类媒介的直接管理者,而且作为施政行为的主体,政府所掌握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其他社会机构与个人所无法比拟的。
主流舆论形成的根本要求在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政府并非专业的信息采集、加工与传播机构,无法像大众传播媒介一样高效地对社会公众进行持续传播。社会公众的意见及观点在通过媒介呈现出来之前,也只能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形态停留在民间社会,难以被政府大规模、系统化地接收,所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通常都要借助于媒介来完成。这种良性互动的实现还有赖于意见表达的相对自由,这里的表达自由指的是在法律范围之内的,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意见表达。意见表达的相对自由程度决定了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进步,民众参政议政的愿望日趋强烈。尤其是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更为普通民众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渠道。
事实证明:只有社会意见的相互交换保持通畅,基层观点能够顺利表达,才能在信息的动态交换平衡中形成有生命力的主流舆论。特别是重大情况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的情绪需要得到及时释放与表达,而政府需要疏导公众情绪,使舆论的演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党和政府有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宽广的胸怀,来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把关人”效应,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构建主流舆论。
2 政府与媒介关系
在舆论的建构过程中,媒介起着中介与载体的作用,媒介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既有相互依赖的一面,又有博弈的一面。政府依靠媒体传递自己的声音,实现引导舆论的意图;媒体依靠政府获取信息来源,从而完成自身的专业报道。如近年来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使政府角色逐渐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通过组织大量的信息并主动提供给媒体来灵活地设置议题,引导媒体传播、报道主流舆论。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就是政府尊重传播规律,通过主动提供信息来进行议程设置,使得政府行政行为的有效性与媒介的社会影响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其次,信息发布的及时与透明,也是政府引导、管理舆论沿着正确方向有效传播的关键,如今处于全球传播时代,但凡封锁自己的声音就意味着将舆论的主导权拱手让与了其它传播力量,只会削弱自己的可信度与控制能力。
3 媒介与公众关系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由于印刷版面与播出时段的限制,获得充分表达的舆论基本上是获得体制认同的观点和看法。而由于传播渠道获得的可能性低,普通民众未能透过传统媒体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更多的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形态停留在民间社会。因此,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以媒体作为中介而连成的媒体、公众和政府三者间的互动是较为不充分的。而在新媒介环境中,借助于网络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海量存储空间、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和传受双方的高互动性,普通民众的观点和见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而面对通过网络渠道所呈现的民间舆论,传统媒体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只要有可能,一定会选择跟进。传统媒体的跟进不仅会放大舆论。而且势必使这种放大的舆论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程视野。而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回应,最终成为构建有强大生命力的主流舆论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实现媒体、公众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