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儿家属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体会(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健康教育;小儿烧伤;护理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是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1]。烧伤患儿的健康教育,不仅是针对患儿,还要面对家属。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10月,对收治的小儿烧伤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小儿烧伤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1岁,其中0~3岁患儿23例占51.1%,4~7岁患儿16例占35.5%;8~11岁患儿6例占13.3%;烧伤面积:10%者30例,10%~20%者10例,21%~30%者3例,31%~40%者2例;以热液烫伤最多见,火焰烧伤次之。健康教育方法与内容 1.提供情感支持 小儿烧伤的场所主要为居家,但随着年龄增大公共场所的烧伤发生也逐渐增多。家属监护不力是小儿烧伤的重要因素[2]。由于烧(烫)伤患儿起病急,家长往往惊慌失措、担心小儿伤情、心理上产生深深的自责;同时希望我们能提供最好的治疗及护理,减轻小儿的痛苦,减少因烧伤造成的后遗症。所以,护士应理解患儿家属的这一心理要求,在情感上给予支持。首先,护士以亲切的语言、慈祥的面孔热情接待,做好入院介绍,给患儿及家长以安慰,从而使患儿及家长能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实现遵医行为的目标。其次,针对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进行教育,如患儿的病情、治疗、预后等。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围绕患儿的病情,说明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介绍基本治疗方法及效果,尽量解答家长的疑问,消除紧张心理及思想上的顾虑,增强信赖感和安全感,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满足信息需求
(1)疾病的认知宣教:烧伤是一种常见意外损伤,常因火焰、热液体等引起。治疗方法为药物和手术治疗。病程经过大约分为:体液渗出期(休克期)、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实施暴露疗法或半暴露疗法的患儿,指导避免用手搔抓或触摸创面,不能拿未经消毒的衣被盖在创面上,创面用无菌敷料包扎者,严禁私自拆开敷料,避免感染。会阴部烧伤者,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部,防止创面污染。便后用1/5000呋喃西林或0.1%苯扎溴胺棉球清洁肛周。
(2)饮食指导:少食多餐,先流质、半流质,重度烧伤小儿休克期应注意防止水中毒。烧伤后4~5天,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应给患儿进食肉、蛋、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逐渐到普食。小儿对蛋白质和糖类食物消化较好,对脂肪较差,故不能多给脂肪类食物。
(3)康复训练:对身体重要部位应注意体位摆放,保持功能位置,早期正确的体位能够拮抗瘢痕的挛缩。水肿部位要适当抬高。在创面初愈后,即示范和指导患儿与家属进行功能练习,恢复其功能。在康复过程中应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运动中注意强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直至完全愈合。如生活自理训练从最常遇到的吃饭、洗漱、穿衣、梳头等动作开始。
(4)出院指导:重点强调弹力绷带的使用及功能锻炼贵在坚持,需家长给予重视和支持。弹力绷带每日必须穿戴23.5 h以上,只是在脱下换洗的不到0.5 h的时间不得已而不穿戴,穿戴时间至少1年。同时还应注意新生皮肤的保护,避免搔抓、摩擦等,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