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疗法的安全性初步评价(一)
详细内容
作者:秦鉴 柯斌 孟君 吴正治
【摘要】 目的:初步评价禁食疗法的安全性。方法:选择 5 例志愿者进行为期 1 周的禁食,观察禁食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禁食期间不良反应。结果:禁食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各项实验室检查大体正常,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禁食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在国内开展。
【关键词】 禁食疗法;安全性;评价
禁食疗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机体利用储存的能量和物质,在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需要的前提下,除了可以适量饮水和特别提供的低糖、无脂和无蛋白营养液外,禁食日常食物,达到预防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欧美,禁食疗法作为一种成熟、常规的治疗方法,可治疗脂肪肝、高血压病、脂质紊乱、肥胖、2 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国外已经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禁食疗法的安全性,但在国内尚无研究先例。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近日引进在德国埃森-杜伊斯堡大学访问学者期间学习的禁食疗法,进行了 5 例志愿者为期 1 周的禁食,以初步评价禁食疗法临床运用的安全性。
1.1 观察对象 5 例患者均为门诊征募的志愿者,年龄 29~58 岁,男性 3 名,女性 2 名。其中 1 例 58 岁男志愿者有颈椎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病史,另 1 例 58 岁男志愿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过敏性鼻炎病史;42 岁男志愿者身体基本健康,29 岁女性志愿者有高血压病、脂肪肝、胆囊息肉、高脂血症、继发性闭经病史,31 岁志愿者往有瓣膜松弛综合征病史。所有病人入院时神志清楚,对答切题,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1.2 方法 均给予共 7 d 的禁食,第 1 天作为缓冲日,第 2 天至第 6 天作为禁食日,第 7 天作为恢复日。7 d 期间不进食一般食物(如米饭、鱼肉、青菜,等),每日 3 餐给予适量的低糖、无脂和无蛋白营养液。营养液的配方参考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自然疗法与结合医学系用于禁食疗法患者的营养液搭配,并根据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人体代谢需要修订而成。足量饮水。禁食第 2 天用泻盐(芒硝)进行清肠,第 4 天、第 6 天配合生理盐水灌肠,禁食期间患者可以进行适量运动(主要是轻体力活动)如散步、游泳。鼓励病人写禁食日记,记录禁食期间患者的感受和不适;对病人进行全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给予患者营养方面的建议和烹饪技巧的指导;出院时为患者制定一套合理的饮食方案。
1.3 观察指标 禁食前、禁食期间和禁食后观察以下项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临床自觉症状,血常规、血沉、尿常规、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组合、游离甲功组合、体液免疫七项、出凝血时间、D - 二聚体,抑郁量表。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低血糖反应。神志清晰,反应良好,可以从事轻体力活动。抑郁评分显示情绪有提升倾向。
2.2 检验结果 5 例患者在禁食期间,血常规、血沉、生化、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体液免疫 7 项、游离甲功组合、出凝血时间、D - 二聚体基本正常。体液免疫 7 项中 IgG 水平较前升高。
2.3 不良反应 禁食期间大部分患者舌苔较前增厚,少数患者有乏力、胃部不适、腹胀、反酸、口味变淡等不适。各项症状较轻,均可耐受。第 2 天即开始出现饥饿感,第 3 天较为明显,第 5 天饥饿感基本消失。
5 例患者大部分禁食的第 2 天尿中可出现酮体,禁食后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血脂较前反应性升高。有 1 例患者禁食期间胆红素水平一过性轻度升高。
恢复正常饮食后上述不良反应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