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帮助幼儿克服不良习惯(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目前,不少幼儿存在着吮吸手指、咬指甲、抠鼻子等不良习惯,如不尽早克服,将会影响幼儿的生理或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孩子健全品格的形成。教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针对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起好步,开好头。
【关键词】幼儿 不良习惯
在幼儿园教学几年了,每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稚气十足的行为举止,都感到十分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现了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心里又不免多了几分担忧。如:不少幼儿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还有咬指甲、抠鼻子、抓人和乱吐痰等不良习惯。有的幼儿把指甲咬得见肉,有时甚至咬出血来。有少数幼儿还有乱抓小朋友的脸和乱吐痰的习惯,一会儿抓伤了这个小朋友的脸,一会儿又吐脏了那个小朋友的脸,弄得哭声此伏彼起,而他们自己也用惊愕的眼神看着被弄哭的孩子,或者干脆也跟着哭了起来,真让你哭笑不得。
为更好的帮助幼儿克服这些习惯,这些年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深入思考了这些习惯产生的原因和对幼儿成长的危害,也探索了一些帮助幼儿改正这些不良习惯的方法。
一、幼儿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各种行为习惯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幼儿的不良习惯也不例外,我们教师和家长善于观察和分析,准确把握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1.吮吸手指消除不安。吮吸手指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会慢慢消失,大可不必担心。但如果四岁以后仍在吮吸手指,则可能是行为障碍问题,教师和家长就要特别注意了。幼儿吮吸手指常与父母养育方法和外部环境有关,当父母不懂得适时适量喂养导致孩子感到饥饿时,孩子便会以吮手指来抑制饥饿;而身边缺乏亲人或同伴关怀,幼儿有孤独感或紧张情绪时,也会用吮吸手指的行为来消除不安。
2.咬指甲缓解压力。幼儿咬指甲有时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情绪反应,与孩子情绪紧张、忧虑、孤独、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状态有关。孩子一旦产生上述情绪状态,往往会用咬指甲的行为来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压力和难耐。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任务压力(如作业)过大、管束限制太紧、受关注不够、受到某种刺激或缺乏安全感。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幼儿不良习惯可能带来的危害
幼儿的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及时重视并帮助其有效克服,让其持续发展,便会越来越严重,到一定时候就会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伤害,甚至会造成孩子品格的不健全,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都十分不利。如:长期吮吸手指会引发口腔或肠道疾病,形成不讲卫生的习惯;长期咬指甲会造成手指局部发炎或引发肠道疾病,有的还可能使孩子形成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经常抓人和乱吐痰,会形成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孩子陷入被孤立、被贬斥的境地,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性格和不文明、不友好的行为倾向。所以教师和父母都要十分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