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管见(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未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借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营造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尤其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用语言是难以讲清楚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因此,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提高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主要前提。
例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对回答问题不够完满的学生讲:“你说的虽不完全,但再想一想会回答得更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进步。而且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索,创造。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探索中尝到了甜头,体验到成功感和希望时,他们才会享受到数学学习中的愉悦和欢欣,从而增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启发他们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经过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他们很快就发现能将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它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底(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底(上底+下底)x高÷2。让学生自由地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许多解题方法,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