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一)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从而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随着儿童大脑的发育,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而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从而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让学生在求知中主动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本学期《数学广角》的例2“沏茶”问题后,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张林同学要尝试做晚饭,妈妈告诉他,煮稀饭约40分钟,洗切菜约25分钟,炒菜约20分钟,热馒头约10分钟。请同学们帮张林同学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饭?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开始纷纷发表意见:有同学说利用煮稀饭时间可以洗切菜、热馒头;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洗切菜,再利用煮稀饭时炒菜、热馒头;又有同学说煮稀饭、热馒头可以同时进行,然后再利用这部分时间洗切菜,不够用再把时间延长到够用就可以了;……同学们争着发言,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带着问题,便会使学生有了一种学习的“冲动”,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这样就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之当中。
  
  二、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思维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数学知识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说儿童获得知识不是从对象本身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知识的代替物来了解知识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所遵循的一个原则,从具体事物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凭直观获得感知,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老师今天准备了60份礼物(小卡片),要奖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我们班有60个同学,如果都表现好,每人分得几份礼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0÷60=1(份);如果只有一半的同学表现好,那么每人可得几份礼物?60÷30=2(份);如果老师再拿出一倍的礼物出来(老师边说边拿一个装礼物的大袋子),现在有120份礼物,60个同学每人分几份?如果30个同学,每人又可得几份?120÷60=2(份)、120÷30=4(份)。通过这样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算式的特征,从中寻找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具体的操作,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