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途径(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途径(一)

详细内容

【摘要】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即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入手,结合近几年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合生物教学模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关键字】整合(integration),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计算机模拟(simulation ),开放式教学,自主学习

【正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课程整合(integration)”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多方位刺激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那么怎么把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起来呢 ?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II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比如,在讲述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讲述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表达时》,播放《“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如第四章第二节《神经调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传统教学手段教师难于讲清,学生难于理解,而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兴奋在“神经元内”“神经元间”的电位变化和突触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电位传导和化学刺激的转化,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递质―→膜电位变化这条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达到教学目的。第六章第二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独立分配到两个配子中遗传给后代。学生会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分离定律的实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但要注意在课堂上避免一味地利用课件,

3、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用于:

3.1、由于有些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或受到时空条件限制的原因,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需教师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再模拟予以补充。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上的叶绿体色带分布是自下而上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而我们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明原因,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纠正实验中的误差。

3.2、中学不可能做出的实验,完全可以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如《光合作用》的教学,需要认识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氧是来源于水而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这个实验要用氧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设备也比较复杂,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不能做。“传统”教学利用静态挂图配合教师“生动”讲解来“讲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印象不深刻。“清华同方教育资源库”提供用计算机模拟美国科学家普宾与卡门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是动态的,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是多媒体(既有模拟仪表,也有检测声响效果),有效的模拟了水的光解及氧的生成过程,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当然计算机模拟(simulation )是要有限度的,不可一味地追求,过分依赖模拟,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为主,强调“现象教学”的一门实验科学,计算机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4、利用INTER适当开放学习环境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非常快,教给学生简单固定的知识的做法早就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要遵循大纲,在能力培养上不要拘泥于大纲,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