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和谐课堂构建探究(一)

关于和谐课堂构建探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学和谐课堂构建
  论文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和谐课堂的建构能够使得学生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发展。本文从和谐视角出发,旨在探讨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从而加强和谐课堂教学的建设。
  1引言
  和谐的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在和谐的教育中和和谐的社会环境熏陶下产生,由此可见,和谐的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形式中,课堂教育是我国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课堂教育教学的和谐是和谐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茶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完美和谐,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和谐课堂的定义
  和谐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状态,应该是一种教学氛同融洽、教学过程流畅和教学效果突出的课堂,是一种体现学科特色,课堂诸要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状态。本文对和谐对课堂的定义直接采用了有关研究者的成果,将其定义为:和谐课堂“指的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
  3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教育就必须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必须树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方式。本文根据现实和理论的研究,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和谐课堂构建策略:
  3.1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创造一种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和谐会帮助教师树立尊重生命价值的学生观,探索师生互动发展的学习观,确立不断发展的课程观和重视教育的过程评价观。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威,转变成课堂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树立对话精神,尊重学生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和独特看法。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了解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释放学生的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3.2培养多元创生的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课堂教育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课堂的评价也仅仅只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把握,而对于在课堂中某个科学知识的文化内涵极少有教师去挖掘,也较少有专家把把握某一知识的文化内涵作为评价课堂和教育的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来,文化意识作为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众多学者专家和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教学目标。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在发展和演变,不仅包括严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也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