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交融(一)
详细内容
摘要:小原国芳终生致力于全人教育实践,其思想丰富、深邃。他批判地吸收了西方柏拉图、康德、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裴斯泰洛齐顶礼膜拜,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亦对其影响至深。在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质。
关键词: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溯源
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日本大正时期、昭和初期民主教育思潮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同时出现的“新学校运动”的产物。他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他将西方和中华文化思想兼收并蓄,并立足于日本近现代教育实际,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凸现了近代日本社会多元的文化追求。其承载的意义,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蕴涵深刻哲理;其深刻的论述,精辟的见解,即使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教育论、教育立国论、教育改造论、宗教教育论、艺术教育论、教师论、道德教育论、母亲教育论等。其中,全人教育论为小原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贯穿于全部著述中。有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是,他的理论不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学说上,而是躬身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而享誉海内外。本文试从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开始,挖掘其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 “维新”思想的策源地
小原国芳出生地日本久志地处九州的南端,九州历来就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早在中国唐代,这里便是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使节、中日僧侣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15世纪60年代至16世纪60年代“南蛮贸易”和天主教传播的故地,还是葡萄牙对日文化输入和贸易进口的重要港口。因而,这里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科技先进、文化开化、思想进步、宗教活跃、人才辈出。如果说日本从明治开始维新,那么这里早就开始了“维新”,是“维新”思想的策源地,并涌现出大批“维新”志士。如主张“开国”、兴办工商业的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参与结束幕府统治、实现维新大计的岛津久光,维新重臣西乡隆盛、大隈重信、大久保利通,自由民权运动活动家大井宪太郎,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界利彦,还有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届内阁中的文部大臣森有礼。小原自幼耳濡目染,其“维新”思想的形成与这里的开放历史是分不开的。
2 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动
小原国芳历经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动荡的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涌进,“天赋人权”思想到处传播,“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发展,“建立立宪政体”等呼声四起,人民觉醒,农民暴动,工人罢工,要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声浪此起彼伏。日本陷入民主大潮之中,当局不得不对人民做出了让步,于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宪法”。然而,“宪法”在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也为日本军国主义膨胀提供了法律依据。军部的统帅权独立于内阁之外,军国主义势力嚣张,飞扬跋扈,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走上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道路。民主思潮与军国主义势力的碰撞,不仅锻炼了日本人的民主意识,也造就了小原国芳的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京都帝国大学求学时期,小原虚心求教于学界名流,其中有为世界所称道的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中国哲学史教授高濑武次朗,达到世界最高水准的宗教哲学教授波多野精一先生等,小原一方面从他们那里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遨游于书山学海,接触到各种民主思想,涉猎了大量西方经典著作,并做了潜心研究,形成了独到见解。他的“全人教育”的基本构想就始于京都大学时代,这从他的毕业论文及毕业后不久出版的《教育的要本问题――宗教》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可以窥见。这不仅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建立,也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原国芳从此起步,走上了反封建专制、反军国主义、反旧教育制度的教育革新之路。由此可见,特定的时代与环境对小原国芳思想的形成以决定性的影响。
二、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日本教育哲学家稻富荣次郎博士曾指出:“日本宛若教育哲学的百货店,店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世界上的商品,无所不有。但是其中没有一件是在日本扎下了根的,尽管绚烂无比,但只是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剪枝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日本特有的现象。”日本教育哲学的“百货店”特性或曰“杂多性”、“杂种性”特性,恰恰是世界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再现。从小原国芳的名著《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不难看出,在哲学观点上,他极力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理性世界,休谟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政治上崇尚“哲人君临天下”;认识论上强调理性、精神、意识、怀疑、惊异的作用;方法论上主张精神与物质、灵与肉、意识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甚至把“对立的统一”作为“教育信条”。在教育思想上,他极力推崇卢梭的“回归自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第斯多惠的“教师论”,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爱伦,凯的“儿童观”,苏格拉底的“发现教学法”,洛克的《教育漫画》,康金斯基的《艺术论》,歌德的“教育区”,席勒的《美育通信》,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尤其崇拜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甚至著书《仰慕裴斯泰洛齐》以表崇敬和膜拜。
小原国芳在教育实践上的成功和在教育理论上的建树蜚声世界,也震撼了他的祖国。起初,他的教育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进步色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也屡屡遭到政府推行的皇国主义教育的压制。随着其国际声誉的日益提高,当局不得不改变了态度,承认他对日本教育的贡献,并于1947年正式批准玉川大学成立,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与国内传统势力斗争的结果。
1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毕生致力于开拓一条走向公共教育的途径,维护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他的最高目的,不仅是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改善贫穷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他的思想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因而对小原国芳影响至深,小原先生的玉川学园也是基于此理念而创建的。创业之初,他曾三次造访裴斯泰洛齐,亲聆裴斯泰洛齐先生的教诲,并对其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注重直观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其要素教育理论,结合日本实际,小原还创立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对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主张实施“爱的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家庭教育看作是自然教育的原形、社会教育的榜样,是教育的基础,极为重视母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在《林哈德和葛笃德》和《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两部著作中,他都以葛笃德为理想的母亲,树立教育孩子的榜样。受此影响,于是便有了小原先生的《母亲教育学》。裴斯泰洛齐主张“和谐发展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使德、智、体一体化,使儿童的手、心、脑和谐全面地发展。在论及教育与哲学的问题时,他反对过分偏重教育实际,认为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和短视的做法,是甚为低级的想法,这样做会使高尚的教育堕落到平庸呆板的地步,使老师降到一个技术者的卑微地位上。教育不是低级的,而是活生生的、高尚的有创造价值的工作。裴斯泰洛齐还指出偏离实际、低级浅薄的教育学者太多,是我们今天的可悲之事。小原国芳与裴斯泰洛齐一样,为只有“教学的学校,而无育人的学校悲伤不已”。由此,小原提出了“全人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述中。“苦斗挣扎、贫民救济、苦心经营孤儿院,事业上重挫、生活的窘迫、思想上的误解、兵荒马乱、卧病不起、失望、冷嘲热讽、横遭迫害……”几乎裴斯泰洛齐所有的痛苦、烦恼小原先生都遍尝过。难怪有人指出,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与19世纪的小原国芳两者的教育之魂是共通的。他们彼此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性格,背负共同目标,历经磨难,走完了教育的一生,因而人们称小原先生为“日本的裴斯泰洛齐”,以示他对日本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