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接受道德教育(一)
详细内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一表述,把社会主义道德和规范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第一次写进党的决定。中小学要下大气力,细心筹划,精心准备,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懂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并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引导学生懂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宪法》明文规定,公民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四有”公民。作为未来公民的中小学生,做到“四个坚持”和“四有”是自身努力的方向。“有道德”是“四有”中的一条。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条称为最重要的一条。使中小学生认识这一点是德育工作的关键,这是从法律角度来看的。
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角度看,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其中“有道德”是首要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包括普教在内的我国教育,要把“有道德”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中。
中央第一至第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中央领导,每谈教育工作的培养目标,都语重心长地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应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即“五爱”这一基本要求去实施教育,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否则,道德教育就会失去中华民族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就不具有中国的特色,就无法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尽管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社会上“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依然存在。“考高分、上大学、挣大钱”;“考研拿硕士博士”、“出国留学拿‘绿卡’”,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实在的,其它一切都是虚的。试问,倘若培养的学生都奉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何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延至何时!一个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了。中小学要实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大的战略,持久、深入地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五爱”教育,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全民族的崇高道德。李苦禅大师说得好:“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一个人连生养他的祖国都不爱,就没有起码的人格可言,其它一切品德无从谈起。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人民是确定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应当以一腔热情热爱同学、师长、同胞,团结互助,共同前进。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特征。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神圣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科学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具备科学精神、态度、意识和素质,将来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使中小学生懂得爱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制度对全体人民的要求,应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主要道德规范。当然还要懂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