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一)
详细内容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对原有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系统的一次深层次冲击和变革。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整个课堂教学操作系统对于新课程理念及其实施方案作出迅速的响应将是课程改革最终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制度与结构、教学物质与设施等多方面内容,它用有形和无形的形式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本质。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反思,促进其重建与发展将是现阶段应该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现实问题的解读
从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分析中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是建立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是世界性的课题。纵观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调整课程目标、改变学习模式、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等方面呈现出“同一性”。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同性给我们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启示是,从课程方案的采用和推广的角度看,这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和依据。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同性并未掩盖各国在知识传统、制度结构、管理模式上的“各具特色”。例如,法国一贯奉行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极力维持广博的课程设置;英国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课程的人文传统厚重;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一致实行“工作本位”优先模式;大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强调“学校本位”。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有各国对传统的适应,又是各国教育改革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结果。这一状况还提示我们,我国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要在适应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超越和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课程传统的一种适应、调整、变革和创新。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既有观念传统,又有制度传统和物质传统,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课堂教学系统改革应进一步关注对传统的适应问题。革除原有弊端要适应,创新也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应性的关注并非“保守”和“停滞不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改革。世界各国成功的改革都是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考虑适应性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有专家将我国20余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1979-1984年),主要工作是介绍、推广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2.发展阶段(1985-1993年),主要工作是开展系统的教材实验。主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六三”“五四”两种学制的教材,这套教材从1990年秋季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验。3.深化阶段(1994-1999年),主要工作是开展新的课程方案、计划、大纲、教材的实验和推广。我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的基本历程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系统不断适应、重建与发展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相对于以前的若干次课程改革而言,更具深刻性和革命性,它也必将会对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重建与发展提出高要求,寄予更大期望。
通过对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现阶段课堂教学系统改革与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解读如下一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确定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的重建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
课堂教学系统,它包括物质、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物质设施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在改革中要重点关注和研究适应性问题。适应应该是双向的调节和互动,既包含变革旧有的课堂教学系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对原有课堂教学系统惯性的关照。实验教师使用新教材上课以后,对教学不放心,仍用旧教材补课,称之为进一步落实“双基”,这就是不适应的典型例子。
(二)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重建问题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重建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及有效教学物质设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依据英语学习“短时高频”“高复现率”的要求,开展“长短课结合”(短课为20分钟一节)的实践就是一种教学制度的创新。但目前还普遍存在校本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呼唤制度创新,包括对班级授课制实施一系列的变革。
(三)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
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将有效的观念和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双向转变,但关键是教师行为的先导性转变。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化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的成长,要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目前,创新型教研活动缺乏、校本成长有待加强、教师实践与反思相对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化的障碍。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的教师用旧的教法上新课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么有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美好蓝图的描绘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堂教学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课程理想。在分析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描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理想蓝图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行动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
(一)课程改革文本陈述了课堂教学系统寻求变革的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一项指导课程改革的核心文本为新课堂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课程改革“具体目标”陈述中提出的一系列“转变”,将直接导致未来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走向。
1.在课程功能观上,由强调传授知识向强调获得知识过程的转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系统要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在课程结构上实施由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向均衡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转变。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原有的繁、难、偏、旧的状况。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新的课堂教学要使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经验发生联系。
4.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参与式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系统重建与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
5.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的功能性转变。
6.在课程管理体制上,由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转变。基于校本的各类课程的开设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异彩分呈的局面。
(二)课程改革案例展示了课堂教学系统生动活泼的面貌
以下是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它展示出了课堂教学操作系统的核心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案例一】艺术课程展示了综合课程的魅力。
一位实验教师在教一年级艺术课《月亮和星星》时,展现了如下基本实施过程:出示夜空风景画→教师用诗般饿语言描绘图画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画中、画外之景→教师范唱歌曲《小小的船》→学生上讲台作添景画……
【案例二】一堂课和它背后的故事说明了新课程源于学生生活和经验。
一位记者走进武汉中华路小学一(6)班的课堂,在听品德与生活课《祖国真美丽》时发现了一堂课背后的故事。课堂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讲自己旅游的故事。他们拿出自己的图片或照片,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用自己的话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还将从报纸、书刊、电视上看到的祖国景色通过语言或图片表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