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

浅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转变职能 拓宽渠道 提供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由原来的管理职能逐步转变为服务职能,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应该努力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动态,转变就业观念,分析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发展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的困难和压力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人员,要认清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正确看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探索毕业生就业新思路,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讲教育,是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
  一、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努力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完成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的重要保证。
  (一)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度认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念,严格的政治纪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来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具备熟知就业政策的能力
  熟悉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保证,同时能够较好地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法律支持。要想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就业政策,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就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要求。通过就业政策指导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协调,有效地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毕业生择业更加合理,克服就业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从而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三)具备组织管理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一般性的日常事务工作,也是一门管理科学。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努力学习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公关学、法学等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就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组织管理方面,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具备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人才需求的预测能力和与社会及用人单位较强的交际能力。
  (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适应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具有爱岗敬业、熟悉法规、公正办事、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就业价值观念教育,培养毕业生的定位意识
  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怎样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目前许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观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逐步模糊和淡化,许多人都把“自我完善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了人生理想的首位。当前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而许多需要人才的地区和岗位却少有人问津,从而导致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明显。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定位意识尤为重要。
  (一)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教育毕业生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困难和机遇的关系,挫折和成功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克服悲观急躁情绪,正确把握自己,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择业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讲清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认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应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从而调动他们主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方式积极“推销自己”。
  (二)加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大多数毕业生往往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估计不足,一旦进入择业的现实中,很可能面对用人单位一次又一次的拒收,在缺乏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常常会有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难免产生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甚至心灰意冷的失衡状态。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着重对毕业生进行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抵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正确把握形势,客观面对现实,寻找受挫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调整好自我择业期望,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选择既适合自己又为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找准自身定位
  择业问题是毕业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件大事。对于面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毕业生来说,求职的成功固然要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离不开充足的信息和成功的机遇。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对于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毕业生的定位意识,就是要教育毕业生能够把自己放在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地评价自我,树立一种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择业意识,到祖国最需要和最能施展自身才华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大学毕业生要摒弃传统陋习,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切勿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看到,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如果都盯着东部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势必竞争更为激烈,就业空间会更小,就业会更加困难。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后,西部的地位日趋突出,国家在政策方面向西部大力倾斜,给西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处于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来讲,去西部创业是难得机遇。作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应抛弃自己的优越感,努力强化自身素质,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必须正视高校扩招后所产生的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勇敢地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越的自身条件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凡是走向工作单位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器重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当珍惜时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掌握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外,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在校期间如果放松学习,不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倘若找到了工作岗位,也不可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能是“废才”而已。
  (二)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们不能让社会适应自己,只能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去积极适应社会,主动迎接挑战。社会不仅挑选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业成绩好,而且要求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普遍受用人单位欢迎。在校期间受过表彰的,有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招聘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它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搞好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