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以“与时俱进“的思想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 与时俱进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发展演变中的永恒主题,时高校确立科学发晨的就业指导观意义重大,并就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如何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与时”就是要与时代同行,“俱进”就是要顺应潮流,反应迅捷,应变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指针。就业指导从其诞生之初起,虽历经沧桑演变,但与时代同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才的指导理念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使命,这与“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高校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发展演变始终渗透着“与时俱进”的思想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的产生发展无不得益于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而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无时不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职业指导兴起于2O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日益加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威胁着传统的就业结构,社会职业分工日益复杂,使人很难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致使许多人从事的职业不适合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而遭受挫折,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进行合理的定向与分流,接受就业教育和辅导。此外,当时欧美正兴起心理测验运动,心理学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前者对职业指导提出了现实的需要,后者则为职业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依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各国都先后确定了以心理测验为手段进行定向分流与就业安置的职业指导制度,职业指导便应运而生。这个时期职业指导以帕森斯(Par-8or1$)的“人职匹配理论”为代表。职业指导的目标就是根据人的兴趣、能力与社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相匹配,为人谋职,为职找人,实现充分就业,人尽其才。但“帕森斯模式”关注的焦点是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如何根据心理测验来帮助他们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对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分流的指导,这种静态的职业指导观所隐含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特定的职业领域与之相匹配,人的职业选择是一次完成的。但这种指导观在实践过程中突显了其弊端:一是人的职业心理、行为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组织动荡增多和社会变更的加剧,人的职业发展呈现流动性韵特点,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三是在进行职业指导时,过于强调指导者的作用,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角色错位,不利于调动被指导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指导效果。四是人的个性品质是很难进行客观测量的,因而很难对人的个性品质进行精确分析并形成“刚性”的匹配模式。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由先进的工业国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经济结构与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6年美国白领职员人数首次超过蓝领职员,而且各种职业的本身也发生实质性变化;新旧职业更迭加速,职业要求日益复杂化,职业的专业界限也日益模糊,这些复杂性与不稳定性给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也对职业指导提出了挑战和要求,昔日鄂种传统的静态的指导观已显然不合时宜。此时金兹伯格(Ginzberg)和萨帕(Super)等人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理论,试图去弥补传统理论认识和实践模式上的误区。萨帕认为:“人的职业态度、意识和要求等并不是在面临选择时才具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孕育了职业心理的萌芽,随着年龄、资历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人的职业选择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不回阶段,要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价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职业指导就是要研究人的职业心理发展阶段,引导人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选择看作是个人生活中特定时期出现的静态事件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人的职业选择是人的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看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从纵向上拓展了职业指导的时空,无疑是职业指导史上一个里程碑。但到了2o世纪8O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劲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的谋生职能在逐步弱化,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则成为人的兴奋点。萨帕从职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生涯发展不只是包含职业生涯,还包括人的家庭生活。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的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生涯辅导应根据生涯发展规律,对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辅导。而哈佛大学教授雪恩(Schein)则从组织心理学角度,在系统研究人的生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人的动力理论:即组织和个人互惠。在他看来,个人与组织双方同处一个社会,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同样的成功标准和生活道路,个人和组织是相互依存的,为了组织和雇员的长远利益,组织应通过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和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实施培训等,来满足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生涯辅导就是要使人们促进工作和家庭的有机统一,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完美人生。从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一条顺应时代呼唤和大学生要求“与时俱进”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使之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践模式。
二、在就业指导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就是要顺应时代呼唤,重视就业市场的前瞻性研究,创新就业指导机制,建设服务型和负责任型的高校
大学生就业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各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之视为“民心工程”,但我国大学生就业近年来似乎遭遇了“寒流”,就业景气指数不容乐观,“就业难”让学生焦虑,家长焦心,学校焦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存在着重就学(招生),轻就业,忽视就业指导的现象。认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不能整天想着“销售”,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不承担责任。据国内某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不够。”腓不知,就业状况是招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没有哪一个家长和考生愿意去报考一所毕业生无人问津的学校。因此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不会有充足优秀的生源市场,而没有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也就不会有高就业率。那种只重视招生,忽视就业和轻视就业指导的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急功近利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按理讲,向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服务这是高校的庄严承诺,也是高校应尽的法律和道义责任,是建设服务型和负责任型高校的必然选择。因此高等院校要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充分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前瞻性研究,及时了解和预测各行业、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各种职业的最新要求、标准,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结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从而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的要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创新就业指导机制,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发展大大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发展,满足不了大学生的要求和愿望。据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因此我国高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大胆地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有实力、资质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展开竞争,以竞争促“特色”,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社会指导机构的监督,规范其行为,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操作,损害学生的利益,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高校的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