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试析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一)

试析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代写论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研究表明: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利弊,趋利避害,可以促进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形成和逐渐成熟。
  关键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
   
  一、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
  
  在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有幸接受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这对于她们生活理想、人生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导向、调适和控制的功能。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使当代女大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生,从而冲破了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的生活理想。有调查显示,100%的女大学生不同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有93%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应有自己的事业追求,而不应该满足于仅做一个贤妻良母,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使她们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对成就的关注与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然而,在当代这样一个有着较强的,以成就定向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女大学生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成功恐惧症”,她们既追求成功又回避成功。此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中融入了明显的亲和因素,更多的女大学生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成为较完整的女性,他们愈来愈追求自身属性与家庭属性的统一性,渴望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而当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不可兼得时,她们往往舍弃“事业”而成全“家庭”。她们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减轻心理的压抑感。
  
  二、影响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传统观念与社会分工的束缚
  近代以来,“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受到了批判。但不可否认,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时时处处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生存与发展。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善良的、温柔的,它几乎是迄今为止任何时代衡量女性好坏与否的标准,不仅被男性也被女性自身所接受,受到高等教育的男女大学生同样不例外。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远不如对男性的期望值高。就业信息的不利女性的消极反馈对在校各年级的女大学生几乎都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使她们不知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不少人失去了拼搏进取的信心,失去了抗衡偏见的勇气,采取了听命于自然,安于现状的态度。
  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不能不使在校的女大学生心怀忧虑,滋生自卑心理,对未来的事业发展不再有过多的期望,安于现状,最终消弱了其成就动机。
  2.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商业广告、音像制品、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文艺作品、网络等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地变相宣传有关性别角色模式的陈腐观念。它们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许多传媒暗示女性应定位于家庭私域,女性若“弱、柔、漂亮、性感、细心”才有女人味;男人若“强、事业有成、有钱、粗心”才是“男子汉”。女性就是要在事业上比男人差,在脾气上比男人柔,在性格上比男人软,在能力上比男人低。这些形象无疑对女大学生起着误导作用。
  大众传媒在旧传统观念难以消却的同时又反复强化着人们意识中的性别角色模式。它们对优秀女性的命运安排、描写、报道等从各种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和批判女性的成就意识,强化着她们对成功的恐惧心理。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女强人”是冷酷无情的,只有强烈的事业心、成就欲而无普通女性的柔情与爱心。“女强人”在很长时间成为事业与家庭不可兼得的代名词。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宣传本身代表着一种社会导向,媒体所强化的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为女大学生的成就欲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需要极大勇气去面对和跨越的障碍。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偏差
  学校是女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她们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同学中获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评价标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旧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教师对于男女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老师最喜欢用功、成绩突出和头脑反应快的男孩,对男孩的交际和为人则不太注重。这可能会导致日后女孩的动机指向人际关系领域,而男孩的动机则更多地指向成就领域。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女大学生对旧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
  家庭的早期社会化对于男女成就动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态度以及价值观、期望等都潜移默化地直接渗入儿童的经验中成为他们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并直接支配其行为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男女孩子的成就趋向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父母大都在鼓励男孩子竞争、进取、成就和独立的同时,要求女孩子依赖、顺从、合作和不过多地追求名位。许多家长担心女孩子文凭太高,事业心太强会影响她们的婚姻、家庭乃至一生的幸福。父母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期待可能会大大挫伤她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她们养成了惰性和顺其自然的心理,缺乏毅力和自我奋斗精神。
  
  (二)主观因素
  1.主体意识薄弱,角色期望值低
  传统社会里中国女性处于被支配的顺从地位,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我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多的是得益于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而不是众多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中学阶段通常成绩优异,并由此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厚爱与夸赞,也因此而产生了一定的好胜心理,凡事追求完美,有很多高远的理想和抱负,形成表面上看似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当进入人才聚集且不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她们很快就会感到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并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诸如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上不如男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把失败归因于性别的差异,以此安慰自己,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并逐步退出和男生竞争的舞台。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女性依赖思想严重,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负责的精神不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