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一化学后进生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 后进生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