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一)

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开展;转变观念;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不长,内容不全,方式单一,师资素质不齐,因此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前提,积极转变师范生观念是重点,建设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是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基本经历了“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三个阶段,师范类毕业生逐步告别了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这一系列变革,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师范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的机会。然而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师范生就业知识的缺乏,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结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师范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对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着重要作用。
  一 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目前并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专门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因此,当前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非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一)时间不长,内容不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展开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仅是包括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的介绍以及就业政策的宣讲等。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不全,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决策方面指导较少,难以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方式单一,形式简单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就业指导课或者就业指导讲座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就业指导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能吸收的东西并不多,而授课教师大多数也是照本宣科,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很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就造成了接受就业指导的学生依然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对自己的特点、优势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缺点盲目乐观,同时也令一些毕业生的心态失衡,出现延误时机、期望值过高、缺乏主见等现象。
  (三)师资不全,素质不齐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 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前提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已经提到过,当前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在大四一个学年来集中开展的,仅仅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政策解读等方面向毕业生“灌输”,这样做无异于是“临时抱佛脚”,实际效果当然不好。高校就业指导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合理选择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合理定位;引导学生完成求职前的心理准备和求职中的心里调适;引导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合法保护个人的权益,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抓起。
  具体对于师范生来说,应该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课程分四个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在大学第一年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从而为自己一生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第二年,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大学第三年,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大学第四年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需求信息,掌握就业政策,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讲授、讲座、播放教学光盘、模拟现场招聘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集中学习。
  (二)积极转变师范生观念是重点
  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开展得如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观念与态度。受传统就业意识影响,师范类学生往往将目光停留在相对发达地区有正式人事编制的公办中、小学等单位上,不太愿意去偏远地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冷门单位工作,他们或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或追求工作的高福利待遇,头脑中“先就业,再创业”的观念比较淡薄。正是因为大批的师范生抱有这种旧观念,每年的各地级市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爆,甚至可以用当年形容高考的一句俗话来形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偏远地区、农村的公办学校以及大批的民办学校、培训学校却少有人问津。因此,抱有这种旧观念的师范类毕业生往往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了徘徊者,一时的犹豫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更新与纠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成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