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高职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一)

高职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职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会给自身成长、学校工作和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更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在深入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前提下,结合实际经验,积极探索有效地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对策,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51-016
  
  过去总认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多,现在发现高职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较普遍存在。即使这些不良行为大多数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的表现,但对他们的学业、未来就业和自身成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不良行为的界定及其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欠交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或酗酒)、赌博、盗窃、无故旷课和离家出走等。概括地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是维持和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须的。这类基本准则有的是不成文的,有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中。高职学生又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又具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例如。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都会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他们遵守这些规章和纪律。
  
  (二)不良行为主体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他们自身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突出表现。有些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有些行为虽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也没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损害,但对他们本人来说却有着明显的危害。妨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间接给社会、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对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表现为违反了社会禁止性行为规范,对社会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害。如破坏公共设施等。对他人的危害是指对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和痛苦。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会对学生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虽然对社会、他人和本人有危害,但这些危害的严重性都比较轻,不构成任何形式种类的刑事犯罪(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因为不良行为与犯罪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目前高职学生中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
  
  前不久,课题组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查,第一方面是统计了06~07两学年来,受到学院纪律处分的学生情况,这反映出学生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无故旷课等三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是以问卷的形式向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盗窃、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恋爱行为出格、考试作弊等方面,其选择百分比均在10%以上。
  从上面两个调查结果来看,“不良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深入分析后可知,第一个调查结果是来源于“官方”(学校行政部门)。是从“有违纪行为记录”角度来印证的:而第二个调查结果是来源于“民间”(学生群体)。是从“思想认识和生活感知”角度来度量的。由此,也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不良行为的形成,总的来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方面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等:从内因方面来看,主要因素就是高职生本身心理发育的不完全成熟。
  
  (一)外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失当
  据调查,许多具有不良行为的高职学生大多出自于问题家庭。而问题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2)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平时又疏于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
  (3)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4)不良行为型家庭。家长行为不检点。行为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赌博,盗窃腐化等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发展。
  2、学校教育的失误
  主要是学校教育实施中的失误,如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教育等。
  (1)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很多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忽视了,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学、逃学,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同学嫌弃,逐渐形成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导致恶性循环。
  3、社会环境的失范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犯罪分子的诱骗、腐蚀和教唆;营业性的游戏机室、网吧的诱惑;社会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完全成熟、鉴别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误导。很多高职生产生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所致。
  
  (二)内因分析
  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等正在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势。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从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