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院系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院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单位,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就院系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试作论述,认为当前在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并探讨了在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具体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院系 体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对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有些人在认识上模糊不清或者在实践中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近一步的深化。院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单位,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的作用相当重要,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本文就院系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试作论述,希望对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在院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了一项必要的、不容忽视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所以,在校期间保持和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诸多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因此,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有助于保持校园稳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使各种教育能够有效的进行;还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学生特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实施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其次,给予了我们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如在思想教育上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理解学生,从而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了理解和共鸣。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的需要
有的研究认为,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应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第一,形成高校内部全员参与机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第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指的是加以引导、支持和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机制,以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指的是鉴于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以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所以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舞台,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疑都与院系的工作涵盖范围最为相关,因此在院系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要。
(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实的需要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我们从院系等基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思想认识上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人们有时候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有时候又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
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比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如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等研究不够。
缺乏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仍是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对较为容易,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师较为困难,这个问题在院系层面上更是突出。
工作分散,合力不足。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只有少数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参与,没有形成集体教育行为,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在院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迫切的需要。如何在院系层面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以此作为指导方针
大致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具体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具体目标是对个体各种具体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培养;中间目标是协调各种心理健康因素的发展,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提高;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性健全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其二,积极适应教育,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其三,情绪稳定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四,意志力优化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其五,人际和谐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通过训练掌握一定交往艺术。
以上这些明确而简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可以为院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思想指引,以指导实际工作。
(二)完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做好保障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制度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院系应当结合学校的相关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并建立院系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教育活动的根本保障。
院系应当联系教务处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人选,协助及督导各科教师做好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配合教学计划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应当联系学生处,参与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活动及安排。
院系同时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强的教师人员。院系工作处于基层,一般而言不需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但是需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一般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也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不可以仅凭热情和爱心。所以,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等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深入,必须有赖于所有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首先优化,需要院系的全体教师树立并强化意识,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