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通信学科硕士生的任务分流与目标化管理初探(一)
详细内容
作者:华惊宇 徐红 庄蝉飞 孟利民 李刚
[摘 要]本文分析了任务分流和目标化管理在通信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而后在坚持严格考核和公平对待的前提下,探讨了科学分流、合理制定目标以及激励研究生的一些方式。[关键词]高等教育;目标化管理;培养方向分流
一、我国硕士生培养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分别是借鉴前苏联精英教育模式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借鉴西方
国家大众化教育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进入新世纪后与国际接轨大力提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事实上,对于教育者而言,如果能把大众化教育办成精英教育,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的庞大招生数量决定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当前,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扩招,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因此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让学生成才的问题[1]。而且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形势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而以是否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来评判。这对教育者而言,成才的含义变得更为广泛。基于以上讨论,研究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手段与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仅是教育者实现自身角色的需要,也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通信学科的硕士生培养形势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就业形势和国际上通信电子学科快速发展的影响,全国高校普遍对于通信电子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重点扶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具备通信电子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并培养了大量硕士生。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全国通信电子学科硕士的泛滥,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意味着通信电子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进行剥析和改革迫在眉睫。并且,目前通信电子技术已经和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一样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通信电子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尤其值得关注。
同时,我国公立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分为重点和地方两类,对于重点高校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投入较大,往往具有博士点和较长的硕士培养历史,因而具有较大的人力储备和物力储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相对较小。相反地,就地方高校而言,往往没有博士授予权,而且拥有硕士点的历史也不长,学科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矛盾十分尖锐,这已经导致毕业生在企业招聘时的隐性歧视。
三、研究生分流与目标化管理的作用
由于通信电子学科属于传统的工学类学科,和所有的工学学科一样,结合工程应用的科学研究是硕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而地方高校在硬件资源上的匮乏,使得其研究生不可能都得到相应的资源用于工程性研究,因此及早进行分流对于学生的科研定位和能力培养都至关重要。在每位导师动辄招收和培养几十个硕士的今天,有限的经费无法支持所有的硕士生从事工程性开发设计。此时如果沿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即第一年上课,第二年进项目组,第三年写毕业论文,为理论研究打基础所需的宝贵时间就被耽误了。事实上,对于研究生潜力的开发,理论研究的作用更大。就像郑强教授所言,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创新的潜力,不是创新的成果,而且我们认为把部分硕士生分流到理论研究上,有利于学科总体的发展,是当前形势下比较合适的硕士生培养方法之一。
现在假设我们把每个学生都分流到各自合适的领域,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现在的研究生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以及消费类科技的发展,比之过去的研究生面临着更多的消遣和诱惑,比如即时通信、电脑游戏以及电影。这些因素让研究生未必就能按照导师的意向进行学习和研究。事实上,无论从课堂教学还是科研指导上看,相当多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缺乏主动性, 没有紧迫感,毕业时科研能力虽有一定的提高, 但满足于完成课题、拿文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导师的科研计划,还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实行目标化管理,对每个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以严格的事先约定和事后考核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是提高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1]。
四、硕士生分流与目标化管理的探索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通信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招生超过50人每年,而导师仅8人,研究生培养所需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