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在新时期,高校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目前高校育人急需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力求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高校育人工作 创新 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家庭宠爱的烙印。他们思想活跃、特立独行;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挑战权威、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厌恶空谈,注重现实。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价值取向较模糊、诚信意识较淡薄、社会责任感较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较弱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偏重实用性和功利性等方面的缺陷。他们能否从容应对各种不良思潮,能否从容应对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物质诱惑的矛盾,能否担起和怎样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摇篮的高校必须要做深层次地思考。
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育人应急需重视和解决如下问题。
一、 高扬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 抓好大学生励志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是一个人前进的内动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所事事,盲目攀比,比谁逃课多,谁逃的学位课多;比谁泡网吧时间长,谁网络游戏玩的水平高,谁的异性网友多,等等,乐于寻找刺激。笔者认为,从学生层面看,理想、信念缺失是根本原因,他们缺少理想的追求、缺乏生活的激情、缺失前进的动力。从高校层面讲,必须要时刻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以及“宣传什么、灌输什么、教育什么和引导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来指导高校育人工作。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2008年三四月发生的台湾“入联公投”、藏独事件正说明了这一点,并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复杂。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必须要始终高扬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命运前途,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爱国主义精神本身所特有的教育和凝聚功能,教育大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实现自身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自发地制定、实施大学生涯规划,励志成才;丰富以集体主义教育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占领网络工作阵地,做好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引领,陶冶、塑造、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以公民道德教育为辅助,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着力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2002年,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和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当年震惊全国,很多人惊呼“这是为什么?”之后高校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更是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毋庸置疑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存在几个方面:专业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经济困难生问题,以及评优、比赛、入党等他人与自我评价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及所在环境,总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应对各种生活事件,一旦出现(对他们来说也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挫折,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及应对策略,于是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鲜明的“80后”青年特征和学生特征。
对此,高校应注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良好健康心理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保持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
1.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心理辅导。每年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并做好动态跟踪。对大二、大三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开设“学习心理”、“交友心理”、“创造心理”、“恋爱心理”、“情绪困惑和心理障碍”、“心理调适方法”等专题讲座。对毕业班学生,则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择业心理调适、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通过讲座、广播、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其中“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以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系级”主要指以各系分管学生管理的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为本系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班级”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从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骨干分子做联络员或专设心理委员,及时反映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从而使专业组织或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等工作。为此,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兼职教师、学生骨干进行长短期培训。
3.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机构。保证机构、编制、经费、人员、场所、基本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比较低。其中有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有的学生懒惰,缺乏创新欲望、兴趣、毅力及信心;也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1.培养兴趣是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高校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大力抓好热爱专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飞跃,浓厚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这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可塑性比较大,完全能够根据新的需要来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由不爱好某个专业到爱好某个专业,由爱好这个专业转移到爱好另一个专业。要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