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透过“中国式文化”谈管理(一)

透过“中国式文化”谈管理(一)

详细内容

从管理国家到管理企业,二者之间往往有相通的地方。什么制度适合当时的管理,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来管理,那不是由管理者幻想来规划出来的,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管理思想与模式运用于企业当中。管理对象的物质环境变了,被管理的人文背景变了,管理也要随之改变,所以管理也是与“时”俱进的。

  近年来,在洋派管理学大行其道、强调“执行力”和“没有任何借口”的当儿,中国的管理也逐渐趋于提取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运用于管理了。从《麻辣三国》、《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再到《情境[鹿鼎记]》《梁山政治》等书大受追捧的程度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念的比拼让管理学不断出新,既带动了管理者的思考,也带动了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其中成君忆的书最为引人关注。正在于他那新古典主义的主张:回归传统,崇尚道德,无为而治的对管理做以最新诠释与赋予创新的思想与观点,所以才倍受瞩目。他对中国企业这种塑造明星老板的做法非常看不惯,也不欣赏员工所谓的自我实现。他倡导的团队精神是一种爱与和谐,一种非物质的指标。

  其实造成这种现状并非偶然,因为现在中国的太多的企业已经厌倦了照搬或是沿用西方一些洋派的管理思想、风格与模式,因为现实是,管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运用。这些管理思想可以从渗透在一些我国重要的著作和文学作品中,如《周易》、《贞观政要》、《资治通鉴》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然小说,只能是小说。或许这样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没有更多的渊源。但仅从故事的人物传记成败看,一种管理的成败,要看这样的管理是否因地制宜,是否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是否依据事物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来做管理调整,适者生存。

  除了一些著作与小说中所阐述的深刻管理学之外,我们还可从诸子百家发现里面有很多都是在谈管理学的。古代比较典型的四个流派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其中最被企业和管理学倡导与推崇的是儒学的管理思想。孔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管理学的大师,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大家各尽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