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成本领先的误区(一)

成本领先的误区(一)

详细内容

近20年来,经理人不断学习的各种规则与理念层出不穷,比如:

  1.企业必须保持弹性,迅速回应竞争与市场变迁;

  2.持续标竿学习以达到最佳表现;

  3.积极采取外包方式以达到更佳的效率;

  4.为了要在竞争中维持领先地位,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等等。

  以上这些想法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其原因在于:

  1.随着管制放宽与市场的全球化,有些竞争障碍已经不复存在;

  2.定位曾一度是策略的核心,现今则因为过于静态,不再适合今天生气蓬勃的市场与快速变迁的技术,遭到扬弃;

  3.根据新的交战守则,竞争者能迅速模仿任何市场定位,定位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充其量只是暂时性的事。

  许多产业出现所谓的超竞争,其实是企业的自我伤害,甚至走上相互毁灭的竞争道路,但它并不是竞争变迁之下无可避免的后果。

  [效率与策略的差异正日益混乱]

  问题就出在人们将作业效益(operationaleffectiveness,OE)与策略混为一谈。

  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力、品质和速度,而孕育出许多著名的管理工具与技术,虽然改善操作方式的结果通常很惊人,许多企业却因无法把这些进展转换成持续的获利能力而沮丧。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而作业效益和策略则是达成优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效益与策略的运作方式并不相同。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提是它能建立并持续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它必须给客户更高的价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当的价值,或两者兼备。卓越获利能力的算法是:提供商品更好的价值,让企业可以要求更高的产品单价,或更高的效率可导致更低的平均单位成本。

  企业在成本或价格上所有差异,都是源自数百项活动的最后结果。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开发、生产、销售和运送产品或服务,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看企业在特定活动上是否能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有效率。同样,差异性来自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