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企业强大的逻辑(一)
详细内容
“这是一个诞生千亿元中国公司的时代”,企业家似乎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发展速度”。但究竟具备什么样支撑条件的公司才能真正抓住成为“千亿元公司”的机会?速度会带来混乱,速度也可能掩盖混乱,但“乱中求胜”能一再上演吗?
2004年开始的时候,48岁的湖南首富、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以惊人的大手笔为公司重新绘制了一幅宏伟发展蓝图。他在海南三亚召开的集团董事会上宣布,2004年营业额要做到100亿元,2010年要达到600亿元。而仅仅不到一年前,2010年的目标数字还是300亿元。
在上述令人神往的数字下面是这样的基数:2003年,三一集团的营业额为30多亿元。事实上,从1986年做焊接材料起家、1993年更名三一集团并进入重工制造领域,到2003年实现30多亿元的年营业额、成为“民营重工第一人”,这个历程耗去了梁稳根十多年的时间。这种发展速度和梁稳根名字中的“稳”字倒十分匹配。但接触过梁稳根之后,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个特别“急”的人。在三一的园区里以十分显眼的位置四处张贴的标语“疾慢如仇”就是他的座右铭。梁稳根还下了这样的断语:“未来10年是中国产生1000亿元规模企业的10年,是产生世界一流企业和企业家的10年。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潜力、环境和条件,前所未有!”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是中国企业界一个历时已久的争论,但实际上所有企业都希望做大,而且都希望以奔跑的速度做大。这个目标本身无可质疑,问题是提出这个目标的企业能否把做大的冲动演化为相对有迹可循的、可控的、有持久可能的方式,使得成长冲动得以实现并持续地实现。
信奉“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的梁稳根想要在多年蛰伏而一朝崛起之后抓住做大的良机,在自己的年龄还不算老的时候目睹一个产业帝国的诞生。2003年7月三一集团的旗舰企业三一重工在A股上市并募集资金9亿元,2003年三一集团的营业额增长率达到超出预想的100%,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梁稳根更加认定自己面临一个绝好的发力时机。他把手从重工伸到了重机,伸到了更远的重型卡车、客车甚至通信设备制造业。如此全面开花的多元化,三一集团会发生怎样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