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太阳能:青春之歌抑或绝唱?(一)
详细内容
1、海上日出,这里的太阳别样红
从车窗向外望去,居民楼楼顶上一排排的太阳能热水器像士兵站队一样映入眼帘,小型房屋太阳能则三五成群。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可以肯定的是几乎很少见到居民房子没有太阳能热水器了。据统计,海宁市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高达76.08%,而在市内的一条海昌街上,8459户居然安装了8574台太阳能,安装普及率超过了100%。
安装使用的多,生产制造的企业也多。在袁花镇,一个挨一个的太阳能工厂更是认人目不暇接。从毛坯管、真空管生产,到太阳能热水器整机制造,再到配件供应,在当地有300多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销售总额达到了20亿元,占到了行业份额的12%以上。
海宁太阳能制造的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制造成本低到了谷底。当你参观在企业车间里,生产工人连头也不抬地忙着他的活计,分秒必争。据说有一个20人的企业一年能生产20000台太阳能热水器,一个人平均1000台,这还包括不干活的老板娘在内,劳动效率之高不可想象。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经销商去海宁寻找太阳能经销,最后竟然不敢进海宁的货了。一开始有人说“45块钱一孔”,后边就有人说43,41。后来又进了一家新企业,这位经销商壮了壮胆,说那家企业给我“39块钱一孔”,没想到这家企业说我“38一孔”给你。最后干脆“36一孔”也有人敢卖给他。最后这位经销商不知道到底会有什么价能进货,弄得也不敢买了。完整的产业链加细致分工,外来工为挣钱带来的高效率劳动,使制造成本极低,这是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这里的企业和老板虽然出身草根,但是他们对产品及宣传品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设计的网站、画册都非常地洋气,让你看不出是一个小企业是一个乡镇企业,甚至比一些大中太阳能企业的东西还有品位,包括工厂环境也处理的非常干净明快。我想这不仅是他们要脱“土”的本能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企业文明。譬如,他们的品牌名称有一些也起得非常地好,如“钱江潮”,把一个地域文化的名称用为品牌。还有“吉祥”、“阳光宝贝”“太阳村”等等很多都是雅俗兼具。在经营上他们很讲信用,诚信而有头脑,节俭而不抠门。有的业务往来都不用协议,而是用个人的信用通行证。举手投足,带着商人简约的作风。可以说,浙人身上流的都是商业文明的血液。太阳能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洋洋洒洒地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