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索尼危机背后的成因(一)
详细内容
2005年以来连续发生多起危机事件,索尼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印象:索尼正在进入多事之秋。
曾几何时,索尼被视为全球消费电子的顶尖品牌,拥有一台索尼的产品意味着荣耀和身份,成为索尼成为许多企业的梦想。但是今天,这种品牌印象正在渐行渐远,至少在中国是这样。从“完美索尼”到“产品屡现缺陷”,索尼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为什么一个顶尖级的品牌、一个学习的榜样,突然之间暴露这么多问题?索尼危机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本土品牌应该从索尼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人民网特邀国内著名产业观察家、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刘步尘,为我们解读其中的奥妙。
问:DV危机刚刚过去两个月,又被爆出彩电计时软件存在缺陷,危机好象缠上了索尼。对于本次危机事件,索尼方面的解释似乎有些轻描淡写:索尼主动披露产品存在缺陷,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做法,话里分明是索尼被别人误解了。你怎么看索尼危机?
答:平心而论,我不觉得电视计时软件缺陷是什么严重的缺陷,除了升级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麻烦之外,计时软件问题并不带来图像问题,换言之,这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和大多数本土企业的产品相比,索尼产品的领先性还是很明显的。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小缺陷却被大家如此关注呢?原因应该说很简单,因为出问题的是大名鼎鼎的索尼而不是别的不知名企业。
长期以来,索尼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产品还是技术,都是无出其右者。既然被认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然不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和缺陷。这种情况就好比人们不允许他们心目中的明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样。就这次危机来说,如果主角换成了国内某品牌,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话题。比如,国内某彩电企业提出“六基色”论,几乎遭到所有消费者、媒体及技术权威的口诛笔伐,但是该企业依然我行我素置社会反应于不顾,大家不是也没拿它怎么样吗?至于业绩造假,在国内企业中几乎比比皆是,一种电视能出现三家“销量第一”,其中可以说必有撒谎者,谁是说谎者?并没有人深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