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18亿换独身(一)
详细内容
美国宝洁公司宣布,以18亿美元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其在中国合资企业中20%的股份。此举将使宝洁(中国)公司成为一家拥有百分之百股权的独资公司。
鉴于和记黄埔和宝洁公司在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消息一经传出,议论四起。有媒体称,宝洁公司与和记黄埔的合作关系已变得日益紧张与脆弱。早在去年10月,和记黄埔就曾针对宝洁提起了一宗1.75亿元的违约诉讼。
还有这样一种声音,说通过这笔交易李嘉诚很合算地套现了一大笔资金,去弥补在3G运营方面的亏损。因为去年和记黄埔在3G运营方面的亏损就达到了183亿港元。
以上的两种说法都不无道理,但回过头来看看和记黄埔与宝洁从联姻到分手的全过程,再联系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走过的从合资到独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分手,是跨国公司独资趋势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
几年前,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都会面临一条政策、地域和经营上的河,而实力不错的本土中国公司则是过河的船。于是,合资是诸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为现实的选择。
如今,跨国公司经过近10多年的本土化经营,再加上政策环境上的日益宽松,河已渡过,船变得没有意义。
1988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十个年头,和记黄埔和宝洁在中国合资创建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洗发水和护肤品。当时,宝洁在合资公司中占有69%的股份,其余股份为和记黄埔持有。9年之后,和记黄埔出售了10%的股份给一家宝洁的子公司,宝洁的独资之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并不是宝洁的孤军冒进,在日用品领域,德国汉高、美国庄臣也曾上演过把中方股份逼走的故事。
在其他行业也体现出这样的趋势。中日合资的北京长城松下精工空调设备公司原由松下电器、松下精工、北京建工集团设备安装工程公司三家合资,中方占有49%的股份,现改为日本松下一家独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