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大单”搅动中国自由软件(一)
详细内容
随着中国政府的“心结”解开,把软件问题“政治化”的观点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们关注技术、服务本身。宣传上一直借力微软的中国自由软件蒙上了“兔死狗烹”的阴影。
4月间“微软大单”风风火火,自由软
件厂商面临严峻考验。
“微软在桌面系统已经有超过90%的份额了。我们定位相似,所以有很大的竞争压力。”中标软件总裁韩乃平对记者表示。
中标软件是国内知名的自由软件企业,韩乃平同时是中软公司副总裁、“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
挑战微软
众所周知,微软是商业软件的代表。而在中国市场,通过政府采购和电脑厂商的预装,生存着若干自由软件(主要是Linux)企业。他们崛起于2001年末北京市政府采购,拥有学院派的支持。作为挑战微软的主力,Linux一时风头甚劲。
“几年来Linux及其应用已经有很大提高。”倪光南院士表示,“包括浏览、文字处理、邮件、多媒体播放等等,Linux平台已经与Windows平台非常接近。”
有趣的是,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的Linux厂商颇为关注个人电脑市场(桌面系统)。尽管Linux的强项本在服务器领域,UNIX比起微软更是其拦路虎。
中国企业的信心和依据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微软产品心存顾虑的政府采购,二是正版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个人电脑预装市场。
前中科红旗董事长孙玉芳曾对记者表示:“它(微软)一打盗版,很多企业都开始克服使用习惯的不便而用我们的东西,这就给红旗Linux提供了市场空间。”
预装市场成了中国Linux乐园。在以数十元、十数元甚至数元提供一套“正版操作系统”之后,电脑厂商免除了销售“光屁股电脑”的尴尬,软件商则认为这是开疆拓土的第一步,有助于大家对Linux产生印象。光脚不怕穿鞋的,当时动辄千元的Windows面对近乎免费的竞争者徒唤奈何。
前线受挫
遗憾的是,4年多过去,至少在预装市场上,Linux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今年4月的“微软大单”更是敲山震虎,从根本上改变了胶着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