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钟龙:中国企业今天遭遇的 三星昨天都遇到过(一)
详细内容
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反倾销……在进入国际市场中各种贸易壁垒让企业倍感吃力与疲惫,而大规模、低利润、地摊货的品牌印象……又让企业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的战略抉择,亚洲国家的企业面对的商业环境和历史困惑往往比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企业要复杂得多。
相近的地缘、相似的文化体系,短短几年中,三星在人们的视线中迅速崛起,从地摊货一跃成为世界超一流品牌,给亚洲企业更多的信心。对于走在第一阵营的中国企业而言,三星是一个更接近、更能够被触摸的标杆企业。中国企业的明天能否向三星一样冲破重围,凤凰涅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三星公司副会长尹钟龙先生温和地评价中国企业的现状说:“中国企业今天遭遇的,三星昨天都遇到过。”
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壁垒
起初,三星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也是跌跌撞撞,充满艰难。
三星已故老会长李秉吉吉在1983年宣布进军半导体领域,1985年,由于半导体供给过剩,原先单价为4美元的64KDRAM最后跌至70美分,三星不得不面对一种穷途末路的危机,1987年,半导体价格重新回升,刚缓了一口气的三星马上遇到了另一个不小的麻烦,遭遇TI公司公司倾权诉讼,猝不及防的三星最后不得不支付庞大的专利使用费。与今天走在前列的中国企业一样,三星也为游戏规则交了学费。在国际市场中因知识产权而造成的被动和带来的刺激让三星对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竞争力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1988年,三星新任会长李健熙一走马上任就提出“除妻儿外其他一切都要变”,当时的三星状况一片大好,李健熙透过表面,感觉到一种悲凉,三万名员工搞生产,却足足要六千名员工搞售后服务,这样还谈什么竞争力!三星在自我否定的反省中开始了第一轮的大调整。
商业环境、游戏规则的残酷性永远都不会怜悯弱者。就在三星满怀激情地“强身健体”时,1992年,美国MicronTechnology公司向美国商务部起诉三星倾销。同今天的中国企业一样,明明还是“邻家小女未长成”,对手们已是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三星历时一年多进行澄清,虽然最终证实了自己的清白,但也饱受身心煎熬。商业规则和自然生存法则是一样的,一棵成长中的小树,风吹雨淋,还会遭遇路人冷不丁的折枝,而当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人们会感恩地在树下避风躲雨乘凉。外部环境的打压似乎让李健熙更坚定和明确了企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