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华源集团:收购岁月 三次跨越(一)

华源集团:收购岁月 三次跨越(一)

详细内容

隐藏在周玉成细致、耐心、柔和的作风之中的,是他对商业梦想的狂热。13年来,华源几度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路线正是周玉成本人敏锐、有穿透力的战略风格的折射。

  像很多现在搏击在商海的企业家一样,周玉成的命运也是在1992年改变的。那一年,他以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兼纺织部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到上海浦东做调研,看部里能如何支持浦东开发,却就此接受了创建以纺织为主业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的任务。这家公司由纺织部牵头发起,由当时的对外经济部、贸易部、交通部等几家部委下属公司出资注册成立。被周玉成攥在手里的,是华源1.4亿资本金和1千万美元的进出口额度。

  对这一段历史,周玉成经常用诙谐的口吻总结说,“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创业初期,华源的创业者们在上海大厦租了两间房,白天办公,晚上则打地铺一字排开睡觉,经常半夜开会,“因为叫起来很方便。”为此,当时华源不得不拒绝接受女同志加盟,“是因为睡觉没办法安排。”周玉成从大学时期就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每天早晨,跑步回来的周玉成从楼下买回早餐,“然后把同事们一个个敲屁股叫起床。”全公司只有一辆从上海纺织局借来的面包车,但车子太破了,以至于有一次周玉成去为家新开业的工厂剪彩,都不好意思直接把车开过去,而是停在半途自己下车步行至会场。

  创业头三年,以做国际贸易为主,华源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这被周玉成认为是华源历史中的“第一次跨越”。随后,周玉成开始思考如何由轻资产结构的贸易公司转向工业化。在纺织部研究纺织产业政策、着眼宏观调整的周玉成,很快将其早期的研究和华源的远景对接到了一起――整合纺织产业。“那时候希望利用贸易建立国际化优势,带领中国纺织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1995年华源决意介入纺织工业时,适逢中国纺织业总量过剩、结构失衡,正处于低迷期。一些大型纺织企业面临生存之虞。“我们采用并购方式,既解决了国内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包袱,所以很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很快,从1995年开始,华源先后收购了包括常州化纤在内的六七家区域性龙头企业,重组后于1996年7月、10月分别以“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名义上市,前者主业定位于化纤,后者则是纺织、服装。其时在该领域以规模来论华源已经高居行业之首。整合兴致高涨的周玉成1998年又在山东重组了数家资质较好的农机企业,并于该年6月在上交所以“凯马机械”名义上市,当时其规模同样位于行业三甲之列(几年后华源开始着手退出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