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啤酒:借力扩张(一)
详细内容
依靠1992在全国啤酒行业第一个推出纯生啤酒的概念,珠江啤酒一举垄断了广东市场,最高时占据到了当地啤酒市场份额的70%,并享受这由于垄断而带来的丰厚利润。
然而,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的进入,中国啤酒业的“洗牌”变得尤为激烈,国内啤酒厂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400家,而这400家也大多仅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燕京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从此,珠江啤酒的舒服日子一去不返,迎接他的将是残酷的全国扩张。
利润不再丰厚
作为啤酒消费的最大省份,广东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几乎没有地方保护,而且利润丰厚。广东市场啤酒销量占全国总量8%,而利润却占全行业近1/3。本土化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这为珠江啤酒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
把持着广东50%啤酒市场份额的区域霸主――珠江啤酒,其市场“奶酪”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兴趣。于是,国内外啤酒巨头都将目光齐刷刷地瞄准了广东市场。2004年8月,一向活跃在东北和华西的华润啤酒一脚踏进了华南,且直接进入珠啤在广州以外扩张的重镇东莞,投资6.8亿兴建啤酒厂;紧接着燕京也在广东周边的福建、湖南、广西设厂,全面包围广东之后,又在紧邻广州的南海建厂,寻求就地开花;青啤同样不仅包抄,而且深入华南腹地,在广东中心城市落下三子(深圳、三水、斗门三个生产基地),冀望全面突破,抢占高端市场。一时间,国内八大啤酒名牌已有六家在广东圈地建厂。
高度集中的生产线,创造了巨大的啤酒产能。2005年,广东省啤酒产量为264.5万吨。而根据广东啤酒行业协会的估计,2006年广东啤酒产能有可能突破500万吨,而同期的消费能力只有300万吨。这意味着其中的200万吨需要寻找新的消费市场,否则,就只能在本地市场“滥掉”。
与此同时,广东啤酒市场的利润也急剧下跌。2005年,每吨啤酒利润只有200元,在产能扩充了将近一倍的2006年,利润将会下跌到一个什么位置,广东啤酒行业的专业人士对此都摇头、叹息,不愿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