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品牌发展的”硬道理”(一)
详细内容
前言: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科龙公司的前身珠江冰箱厂视察时,发表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2002年1月,当董事长顾雏军明确提出科龙“做世界主流家电制造商”的发展目标时,这个以“科技巨龙”命名的企业也有了自己发展的“硬道理”――技术领先品牌、世界节能领导品牌!
最近,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了2004“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科龙品牌列家电业第二位,全部品牌第十二位,价值达346.66亿元。2000年,国家权威评估机构评估的科龙品牌价值为148.36亿元。在不到四年时间里,科龙品牌价值飙升两倍多,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家电品牌。
2004年9月中旬,记者带着解析科龙品牌的愿望,采访了科龙集团主管品牌、营销的副总裁严友松。
实力铸就品牌价值
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接纳国,二十一世纪“全球制造中心”地位日益凸现。
2001年新科龙转制刚刚开始,就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构想,即在2-3年内,获得1000万台电冰箱的产能。2003年12月18日,顾雏军在粤港CEO会议上,激情澎湃地演讲说:“明年,我们冰箱的生产规模将是1000万台,销售900万台。”显然,这一宏大构想越来越具象化,信心也越来越足。
从2002年开始,科龙陆续收购了吉林吉诺尔电器、上海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和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并在扬州和珠海分别投资建设冰箱生产基地,形成了顺德、珠海、扬州、杭州、南京、南昌、吉林、营口和成都等冰箱生产基地。随着年底扬州基地的即将投产,在两年时间里,科龙令人惊叹地迅速集聚起1300万台冰箱产能,直逼世界第一。同时,在今年,科龙空调的产能也即将突破1000万台,小家电产品定下了三年达到100亿的战略目标。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冰箱制造领域,中国现在所缺少的不是产能,而是经营能力。中国大概有50%的闲置冰箱产能,已经形成了产能的过剩。而科龙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严友松认为,在电冰箱这个微利行业,只有获得产能的规模优势,才能成为这一行业的胜家。日本的家电制造业正在考虑整体搬迁到中国,西门子等家电巨头也在图谋中国的制造业空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作为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参与竞争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