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线索。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搜集

1.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文题背景。《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个短篇名作。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2、易读错写错的字

水榭幢地毯揩缩小徽章气氛轱辘享受麻痹踉跄

3.词语释义

自告奋勇天翻地覆小心翼翼兵临城下一本正经心领神会媾和

三、整体感知

真实的失败击倒老人

误传的胜利挽救老人

柏林之围——编造的胜利滋养老人——巴黎之围

彻底的失败击倒老人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

1.明线:“柏林之围”

2.暗线:巴黎之围

四、课文分析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

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巴黎人们的凄惨,渲染了气氛。

1.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文中刻画人物用到了哪些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儒夫上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孙女”善良、勇敢、坚强

“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黄袍夫人„„”。

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突出地体现了儒弗上校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这位老军人特有的爱国性格。

3、儒夫上校是被法军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含义?

A、儒夫上校的爱国情怀和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到致命打击。

B、这次普法战争法国彻底失败了。

C、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彻底摧毁他。

五、小说主题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六、重难点探究

文章写的明明是“巴黎之围”,为什么题目叫作“柏林之围”呢?

明确:

A形成巨大反差,增加悲剧色彩

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B造成悬念,增强小说的艺术性

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七、当堂检测1.本文作者是国作家。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2)①形容变化极大。②形容闹得很凶。

()

(3)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形容形势危急。

()

3.儒夫上校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

4.小说重点写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第一印象。

八、课后作业

请你模仿这篇小说的构思方法,尝试虚构一个故事,并将故事的梗概讲给同学听。

【篇二】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线索

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所赞扬的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反侵略的意志,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

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8226;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8226;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三、整体感知

1、注音

柏林(bï)媾和(gîu)揩干(kāi)饥馑(jǐn)呜咽(yâ)瘫痪(huàn)惶恐不安(huáng)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2、解释

舒展:不卷缩;不皱。

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天翻地覆:①形容变化极大。②形容闹得很凶。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兵临城下: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形容形势危急。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

媾和: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3、多音多义字

模má(模范)

mú(模样)

遂suì(遂心)

suí(半身不遂)

塞sāi(瓶塞)

sài(边塞)

sâ(塞音)

四、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第一印象。

2.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示例:儒夫上校:从儒夫上校身上,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虽然肉体上可能会被暂时打倒,但浩气永存。儒夫上校的孙女:从儒夫上校的孙女身上,我们既体味到了像她祖父一样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至真至纯的亲情。

3.小说以‚柏林之围‛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象中的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着小说的主题。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做到能够运用和默写

2.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默写词语

2.把你感觉写的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为什么好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懦夫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

2.暗线:巴黎之围

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

3.两条线索的关系

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懦夫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

1.懦夫上校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诺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诺夫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诺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懦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

例如:

(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

……

2.懦夫上校的孙女

例如:

(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

3.‚我‛(韦医生)

(1)‘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2)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

……

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

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来深化小说得主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外貌描写

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2)语言描写

‘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3)心理描写

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

2.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2)‚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篇三】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最后一课》教案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3、介绍小说常识: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说知识的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问答疑,归纳主旨。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关于韩麦尔先生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过

动和性格特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饵萨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教师总结引申: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美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这两处,学生跟读,练读。

三、揣摩语言,理解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

四、赏读课文,领略文章的美,探究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师提问“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段落,美读课文,也可自荐上台演读课文。

五、激活思维,创新写作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

七、布置作业

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日本人的奴役这段历史,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请以“《最后一课》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教后记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

【篇四】柏林之围教学设计7.最后一课都德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教学重点/难点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堂实录

一、作者名片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

1.字音

o)哽(gĕng)踱来踱去(duó)郝叟(hǎosǒu)懊悔(à

ng)钥匙(yàoshi)祈祷(qídăo)惩罚(ché

2.重点词语解释

惩罚:严厉的惩罚。

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理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三.了解小说知识

小说是叙事性文学的一种,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提示: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4.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明确:

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2.“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3.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4.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认识小说这种体裁,并梳理了文章情节,初步感受到小弗朗士的变化。

课后习题

1.抄写所学词语。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篇五】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1课时。

第一课时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及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介绍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整体感知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方法指导: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梳理情节

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4、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等几个方面来谈小弗朗士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个极重要的人物,是他的爱国热情影响了小弗郎士。请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他的爱国热情。•“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爱国的,因为……”

•⑴穿礼服

•⑵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⑶赞美法国语言

•⑷下课时脸色惨白

•⑸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5、学法与答题指导:如何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

•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

•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答题模式:……是……(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

五、语言品读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3、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思考: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最后一节法语课;

•一堂爱国课;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明确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

七、总结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故事或名言?请与大家分享交流。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古诗名句(爱国忧民)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篇六】柏林之围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教案

河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教案

26.《柏林之围》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河大版教材第六单元的课文,本文是一篇小说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儒夫上校这一人物的分析,感受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从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线索。

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

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三、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第一印象。

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

当吗?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以上问题。

四、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做到能够运用和默写。

2.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把你感觉写的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为什么好?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懦夫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懦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

2.暗线:巴黎之围

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

3.两条线索的关系

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懦夫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

1.懦夫上校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懦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懦夫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懦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懦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

例如:

(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

„„

2.懦夫上校的孙女

例如:

(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

3.“我”(韦医生)

(1)“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2)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

„„

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来深化小说得主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外貌描写

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2)语言描写

“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3)心理描写

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

心理活动。

2.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2)“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

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3)“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本文的叙述视角很有特色,它不是我们常见的单层视角,而是双层视角课文一开始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开始讲述“我”与韦医生探究法国被围的历史,而从第二自然段起变成“韦医生”在叙述这个特点只要求学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