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
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楚辞》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
的巨大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
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
生活。
4.《老子》李聃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
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
依据。
5.《庄子》庄周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
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史记》司马迁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
精华。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
学著作。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
的深深情感。
7.《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
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唐诗三百首》
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这样的诗句呢。而这样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宋词选》
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
想境界。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
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菜根谭》[明]洪应明著
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
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
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古文观止》{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上大学是我外公送给我的《古文观止》,至今仍放在我案头触手可及的地方。
外公送书给我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够学会写文言文,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学生应掌握的
基本技巧。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学会,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窥探到了一个博大的世
14.《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即使有了电视电影,也有些书是不能取代的,比如说《三国》。
15.《水浒传》[明]施耐庵著
小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可以完整地背下一百零八将的座次与外号?
16.《西游记》[明]吴承恩著
相信不会没有人没看过这本书吧。如果看过,再看一遍。
17.《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著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法。
18.《红楼梦》[清]曹雪芹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不能说你曾经读过书。
19.《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很优美的文字,很奇诡的想象,很缠绵的故事。
2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
21.《鲁迅选集》鲁迅著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能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读。
22.《家》巴金著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揭示了封建旧
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探索。
23.《骆驼祥子》老舍著
老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喜欢他幽默亲切的语言,朴素自然的风格,也伤痛他的
遭遇。祥子从一个勤劳壮实的劳动人民最终堕落到吃喝嫖赌的过程也许要归因于他的那
个社会,但在现实当中,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梦想的破灭,是放弃还是坚持,却是我们{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读这本书可以思考的问题。
此外,老舍的散文是现代作家中最具可读性的散文之一。
24.《边城》沈从文著{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沈从文是中国作家中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
我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的川端康成,沈从文的湘西就象川端康成的伊豆,你可以说它原
始,可以说它野蛮,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它很美。{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25.《雷雨》曹禺著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高
峰。如果说,戏剧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冲突”的话,那么,这种“冲突”在《雷雨》中
达到了极致。两个家庭8个人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却包含了过去的恩怨,不但
篇二:《作文中华瑰宝戏曲》中华瑰宝戏曲1500字{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瑰宝戏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传统戏曲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韵味以及内涵: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还有越剧的轻柔婉转……
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根。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西我,获得满足。“弃之戏曲,投之流行。{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作文}.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篇三:《戏曲大舞台作文》戏曲大舞台作文主讲明师:吴卫新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入选市115人才工程,宁波帘基础教育教学初中视导兼职视导员。【写作经】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比如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高亢悲凉的梆子戏、轻柔婉转的越剧,同学们可能都有所耳闻。殊不知,中国的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它深深地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要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戏曲艺术,我想十有八九都会选择摇头。因为艺术的门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这样直观,有这样大的选择余地。影视文化(尤其是韩剧)、+络动漫、流行音乐、玄幻小说等等都对传统的戏曲艺术形成了逼压的态势,再加上戏曲艺术本身比较冗长,节奏较慢,时代气息不够浓厚,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时空距离,而且戏曲需要安安静静聆听欣赏,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所以同学们不是很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作为在这片戏曲艺术极其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下来的传人,对于这一艺术形式不可不有所知,刚开始可能不一定就能被吸引,但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剧种、剧目肯定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沉下心来,就一定能有吸引你触动你的地方。阳光午后,泡上一杯茗茶,戴上耳机,茶香袅袅,丝管悠扬,别有韵味;周末假期,或者邀上三五同学,寻找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的场所静静地欣赏梨园风情;如果流行音乐听得腻了,不妨学上几句清纯的戏曲,可能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怎么样?试试看,不试试怎么感受其非凡的魅力呢?那么如何写这一单元的作文呢?可以发表见解:面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市场萎缩,一步步地走向衰落,不知你会作何感想,你尽可以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可以介绍推广:你钟情某一戏曲艺术,就妙笔生花,将你的钟情与喜爱通过文字传递给你身边的朋友;可以描述经历:你或者和你的家人朋友,曾经一起欣赏梨园风情,那你就用细腻的笔触去将这一过程再现出来。同学们,情为文章之魂,只有你对祖国的戏曲艺术满腔热爱,你才会接近她,了解她,感受她,你笔下的文字也才会写得丝丝入扣,才会灵动丰厚,才会感染身边的同学。我们不要将戏曲艺术拒之门外,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作文本越剧·母亲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柴华伊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泡沫油腻的餐具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两段。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过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不仅对很多戏剧情节熟悉得很,而且也渐渐喜欢上了越剧。母亲看戏时,人戏极深。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对,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央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药》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紧紧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气。母亲爱极了越剧。(七年级作文)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那束百合的香气至今仿佛还萦绕在鼻间。那天,我跟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没有结束——献花!这时的献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经过内部人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名额。为此母亲特意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美丽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以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崇拜的演员并肩合影的场面。但她突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你,快上去,去献花!”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
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照相机对准我„„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下的影子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倒是母亲,看着这张相片,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我再熟悉不过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而母亲似乎正笑吟吟地看着我。(指导老师郑丹红)明师点越剧,这个衍生在江南的美丽剧种,在朦胧的烟雨中尽显柔媚和温情。婉约灵动的江南故事,似水柔情的公子小姐,帷幕拉开,聆听天籁般的音律,忘却了尘世烦恼,随情入戏,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之中,风流情韵迎面而来。越剧,已经成了江南风骨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通读此文,猜想怕是没有一个对越剧极尽痴迷的母亲,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文字的。文笔闲适流畅,收放自如,特别地有味。独立成段的句子俯拾皆是,错落有致,颇有韵味,越剧馨香满满地散落在文字中间。在具体描写上,整散选材也有讲究,有零散采撷母亲对越剧挚爱的生活剪影,也有浓墨描写自己跟随母亲陶醉其间并争得献花机会的场景细描,格外丰满。
篇四:《传统文化》1
2
4
15
、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汉民族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5
篇五:《戏剧评论与写作》篇六:《大学四年·我的戏曲故事》大学四年·我的戏曲故事
我有很多爱好都被人觉得怪,喜欢听戏、唱戏便是其中之一。按照通常的印象,喜欢戏曲的应该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至少该是大叔大妈级别的,小姑娘年纪轻轻的就喜欢戏曲,总让人觉得有点阳春白雪。
其实戏曲哪儿有那么高山流水啊?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一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摊贩谷农,都能够欣赏戏曲,甚至还能随口来上一两段——那时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少,所以不得不欣赏戏曲的人们,便在一次次的耳濡目染中成为了合格的观众,而我与戏曲的点滴情缘也是这样产生的。
离家不远的玉皇庙在我小的时候香火还比较旺,每年观音菩萨生日的时候都会请戏班来唱戏。寺庙在山顶,敲锣打鼓的声音又很大,所以隔着好几公里都能听到。每次一听见敲锣的声音我就会又急又怨地催婆婆:快点快点,那边都开始唱了!婆婆则不慌不忙地点数身上的零钱:莫慌,莫慌,等我把功过(功德)钱拣(放置)好。
唱戏的是大家都认识的农民,他们平时种地,有场时就赶场,穿着十分粗陋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戏服在寺庙的小院坝里唱述阎王惩罚不赡养父母的不孝子、张家两口子因为懒惰而被饿死、李大善人一生行善最终得道等教化故事。期间还会表演一些简单的魔术,那是我们小孩儿的最爱之一。另一个我们特别期待的是每次唱完之后,演员们都会把供给菩萨的糖撒向人群,寓意将菩萨的恩泽撒向众人。90年代,我所在的农村吃糖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去争抢这糖。大人抢到后就塞给小孩儿,小孩儿则拿着自己抢的和大人给的凑在一起互相攀比:看谁抢的多。
那个时候,戏曲也和当时少见的糖一样,是甜的。
寺庙听戏当然是乐趣无限,但毕竟一年只有一次,没有办法满足当时大人和小孩儿的精神需求。所以,除了每年去寺庙看一次戏,平日里我们还会在电视里看一些。
当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只能收看四川卫视,所以我们就跟着看川剧。电视台播放的剧目不多,只得反复看,像《好军妹》、《刘先火》、《文成公主》、《白蛇传》、《图兰朵》《变脸》······都看了好几遍。而川剧中的经典喜剧《浪子儿嫁妈》和《柜中缘》更是每放必看,有时为了看《柜中缘》,大人连工都不出。
后来,家里条件有所好转,安了有线,能够收看更多的电视节目,看戏就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淡出了。我不再听戏,也不再觉得川剧很好看,反而认为一句话半天都扯不抻抖(讲不清楚)的咿咿呀呀很烦,唯一还愿意看的就是几出经典的喜剧。
当戏曲不再是几乎唯一的选择时,我和戏曲就像刚刚过交点的两条直线,越来越远。本以为我和戏曲会一直这样越来越远,没想到······
高三时被作文弄得焦头烂额的我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想到了戏曲:戏曲的唱词讲究平仄对仗、用典与押韵,多看一点,多受一点熏陶,说不定我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升。
抱着要提高写作水平的功利想法,我又开始听戏,而这一听就停不下来了。
我还记得重又听戏的第一出戏便是昆曲名段《游园》:身着白衣的杜丽娘拿着牡丹花扇在舞台上曼舞身姿、轻移莲步,深情吟唱,似一条用水墨做成的丝带,从电视里飘逸出来,将我缠绕,像极了德芙巧克力的广告。
从那以后,家里只要有我在,电视基本上都锁定在戏曲频道,哪怕不播戏,看看跟戏曲相关的节目都是美的。
这时渐渐进入听戏的门道,不再把戏曲当话剧看——只看故事情节,而开始欣赏演员的科介和唱腔,甚至喜欢上了以前很讨厌的咿咿呀呀——这些人怎么可以把一个字唱出这么多的变化来啊?!那天籁般的声音真的是从人身体内发出来的吗?
那以后,喜欢戏曲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没事儿就哼哼,也不管周围的人受不受得了,甚至还打电话给朋友:嘿,有没得空?我给你唱段戏嘛!今天刚学的!好听得很!
善良的朋友们虽然听不懂,但还是每次都很耐心地听我唱完,说几句赞美与鼓励的话。我当时根本就不管那些话是否是出于礼貌,只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工业推介给别人,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人欣赏戏曲,推广戏曲。我甚至连以后的发展方向都想好了:大学毕业之后读研戏曲方向的研究生,然后回大学讲戏曲,像武汉大学的易栋老师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洒在戏曲身上。
这种痴狂的疯魔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大一期末。那时我迷上了歌剧,整天唱的都是咏叹调之类的西方艺术,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碰戏曲。但对戏曲的热爱与欣赏却并未因为对歌剧的喜爱而消失,平日里专注其他事,兴致来了就唱几段,这种不温不热的喜爱一直保持到了写文章的此刻。
之前本来想在文章结束的时候号召一下大家去关注传统文化的,后来放弃的原因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她的历史使命和生命,当有一天她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再怎么呼吁也是无济于事。我也不想去探讨戏曲未来的发展之类的艰深话题,我只是如实写下这些年来我的听戏经历和感受,向我深深喜爱的戏曲致敬:是她让那些曾经触动我的先祖们的故事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再感动我,是她让我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有了更多温暖的美好,也是她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更多了一个可以暂时逃避和沉思的长亭。不管以后我是否一如既往地喜欢戏曲,她曾经带给我的那些温暖与感动已经渗透到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这些无法改变的美好事实让我倍感幸运:今生能与戏曲结缘,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尹小芳老师戏曲专场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唱词,每每听之便泪流不已,写在这里,作为文章的结尾:
凝望,一个美丽的身影,时远时近;
聆听,一段婉约的声腔,时重时轻;
身影裹卷起百年风尘,声腔唱断了戏人的魂灵;
多少年,多少年,
有一种牵挂叫戏曲(原文为尹派)
她与你三生路上有约定
不弃不离
不弃不离
不弃不离
······
蚌壳儿
2013年8月17日于西华师大
篇七:《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并且要激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由于当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雅”戏剧的代表剧种——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现今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我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就是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尽可能多的进行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在传承与创新中“传承”是第一位的。虽然说“传承”的地位如此重要,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而是只有做好了传承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创新。戏曲艺术的重点是符合时代规律的创新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坚持传统性&保证创新性&符合时代性&追求大众性,应当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而在传承中的创新则是要在能够传播丰富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传播正确地价值观,在培养人的高雅的情趣上的创新,而不是为“新”而新,不是表面的“新”,也不是浅薄的“新”。在传承中创新,是要内容大于形式的,需要创新的是戏曲所传播的时代内涵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戏剧的创新中不能只注重形式的新奇。如今,演员中不乏“一脱成名”者,受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在戏剧的传播中竟也有所谓的戏剧表演者借在自己的裸体上画上戏剧元素以示宣传这种传统的文化精髓。这种创新完全是“变异”的创新,低俗的创新,而不是在传承中的创新。
戏曲的的创新不能了为创新而创新!靠$豪华包装%和$大制作%来贬低经典&践踏传统!戏曲在哲学基础&审美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的文脉#戏曲创新!不应以消解剧种个性&丧失戏曲个性!背弃戏曲的舞台美学原则为代价#
"#戏曲创新应从形式到内容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随着人们审美的角度的变化!戏曲的创新应调适并提升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上!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艺术慎重而积极的审视&鉴别和选择使戏曲在人文审美上回归传统!让历史更加精炼地浮现和融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如何保持个性和艺术特质!让优秀作品拥有更多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走进剧场#
创新不仅要内容大于形式,而且是要顺应时代而创新。也可以说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