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抗衰老的中医认识(一)

抗衰老的中医认识(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杨艳,李聪颖,武琴琴,刘宁

【摘要】 祖国医学在养生、抗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理论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本文主要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总结出抗衰老的有效方法和治疗措施,就中医抗衰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抗衰老;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的过程,是时间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衰老快慢也不一样,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养生密切相关。中医对养生、延缓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到养生,并倡导“导行、吐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120种是抗衰老的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抗衰老应以补法、食疗为主。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藏了延年益寿药物253种,延年益寿方89首,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被用作老年保健品。古人为现代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抗衰老复方药物,必将有利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实现。

1 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衰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医学正传》中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指出肾中精气盛衰与否,与人体的衰老密切相关。

1.2 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谓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产生各种病变,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等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1〕。

1.3 血瘀 《素问》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瘀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2〕。

1.4 痰阻 痰浊是水液代谢异常所生的病理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脾、肺日渐衰弱,导致津液聚而形成痰浊。痰浊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因素,与瘀血共为导致衰老的主要“实邪”。

2 衰老的表现

衰老主要有以下的表现:精血不足,须发早白;肾气衰,精髓不足,牙齿动摇,甚至脱落;肝肾两亏,耳目失聪;精血亏耗,阴阳失调,则脑力衰退,健忘少寐;肝肾虚,则筋骨懈惰,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