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水平在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而加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工学结合和产学合作没有理工科那么直观,还存在许多困惑,如何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来提高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商务英语专业 工学结合 产学合作 高职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教高〔2006〕16号)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产学研合、工学结合作来优化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科学地、合理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地域特点来不断完善。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行业,通过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 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的优势尤为明显,如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解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来重构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聘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进行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合作开发服务项目等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实践教学方案保障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单项能力分析开发的课程也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实践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涉外文秘、助理翻译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和专业职业岗位调研,我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这些岗位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这是实践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然后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辅;教学内容的序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即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目前,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有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商务英语口笔译实训、商务函电与单证实训、商务洽谈实训、国际会展实训、商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这些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而是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和经验成分,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三、以真实化为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近十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训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在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以及学生预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作的企业,实训的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在这真实环境下进行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企业相关人士的言传身教,加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基地企业的工作实际来选题,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业务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