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新时期广播栏目的生成和优化初探(一)

新时期广播栏目的生成和优化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对在新时期广播栏目的生产及如何优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广播栏目 生成 优化
  
  栏目,是指按一定的编辑方针,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节目经过归纳整理包装,形成在节目长度、播出时间、编辑风格、内容类型等方面都相对固定的播出单元。一家广播电台办哪些栏目,各类栏目占多大比例,这是栏目的生成。如何办这些栏目,栏目中安排什么节目,这是栏目的优化。笔者在长期的广播节目的策划、编播、主持中,深感广播栏目的生成和优化是关系到广播节目“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力求把笔者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栏目的生成
  
  一家电台设置哪些节目,各类节目占多大比例,这是对节目的宏观管理。各种栏目的生成首先就要从宏观上找到设置它的依据,这是广播电台的负责人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即使作为一名编辑对节目的宏观管理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找准自己的业务定位,办好栏目会有所帮助。
  那么,栏目生成的依据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
  1.受众的需要
  受众的需要是媒体存在的客观依据也是节目生成的最基本的动因。所以,我们探讨栏目生成,也必须有的放矢,首先研究受众的需要。实践证明,受众的需要是有规律可寻的。
  首先,受众的需要受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广播对受众的文化熔铸从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精英文化,诉诸理性思辩;一是大众文化,诉诸日常生活,唤起受众的认同,实现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例如受众对商业信息的需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第二,受众的需要和人口结构(各种年龄、职业的构成、受众群的文化层次)密切相关。
  从根本上来说,在栏目生成中人们依据的原则是利用开发社会余暇的原则。其中最佳占有原则是追求节目的高质量。合理占有原则就是讲究对个人以及不同群体的合理占有,使不同性质的节目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努力提高特定节目同特定群体的契合程度。
  所以,黄金时段应当设置老少咸宜的新闻性、综合性栏目。即使安排某些专题性的栏目,其重心也应当在聚焦于主体受众群的同时尽可能面向广泛的受众,就是说要具有相当的弹性。我们在设计《川电银河》栏目时,注意和《西南电力报》区别,不把它办成一档行业节目,而是看准了电力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将受众辐射的方位定向在城乡用电户,并且充分利用广播独有的表现手段,增强节目的互动参与。受到听众的好评。
  第三,受众的需要和广播所覆盖的地域密切联系。
  在广播实务中,地域有两种意义:一是某台覆盖区域的大小,二是某台覆盖区域所处的位置,在我国还和台的行政级别相关联。同样上卫星的台,中央台和省级台不一样:。同样省级台,一套和二套因为覆盖区域大小不同也不一样:都是市级台,珠江三角洲、华东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受众需求的差异必然对各个台的栏目设置造成影响。
  2.传播工具的功能和任务
  从根本上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传播信息是媒体服务受众的手段。因此,栏目生成的本质依据就是信息的类别。西方传播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受众主要从四个方面利用广播传播的信息,即:消遣娱乐、了解生存环境、继承文化遗产、寻求帮助。我国近年来开展的受众调研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情况。这就是形成新闻、文艺、教育、服务四大类节目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道理,栏目的基本类别也可分为新闻、文艺、教育、服务,外加“综合性栏目”,共五个类别。不同类别的栏目根据所传播的信息的种类不同,为受众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四川电台在不同的频率开设的各种不同类别的栏目:《阳光政务》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空中法律桥》提供法律道德服务;《财富加油站》提供法律道德服务;《吃在四川》提供生活消费服务,等等。
  传播媒体的任务,主要由覆盖地域和内容分工所赋予。在我国,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为了适应各个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向“窄播”转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每个电台,每个频率都有各自相对不同的侧重点。如新闻频率、文艺频率、交通频率、经济频率、少儿频率、农村频率、音乐频率等等。这些专业频率的栏目设置应当在本台总的节目方针下构建多层次化、细目化的节目体系。和本频率的节目宗旨相悖的栏目,如交通频率办《路况信息》栏目天经地义,综合频率办也无可非议,如果农村频率、文艺频率办就显得不伦不类。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具体看某个节目具体看可能做得不错,但它却背离了它所在的这个频率所侧重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就不能安排播出。同样的道理,一个栏目的宗旨如果与所在媒体的功能任务相悖,这个栏目当然就不能继续存在了。当然,“窄播”的度也受到“广播”这个根本属性的制约。行业性太强的栏目受众面太窄,稿源也太少,必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拓宽思路,“在圈子边缘跳舞”,就是设置栏目的一个思维方法。当然,有时候反向思维,也能弄出好节目,但一般形不成固定的栏目。例如,城市台创作一档介绍本地风光的优秀旅游节目一般来说都不困难。但如果要办一档专门介绍本地风光的固定旅游栏目,听众群就会很小。
  3.应对媒体的竞争
  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是我们设置栏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四川电台成立初期首先面对的只是如何办出有四川特色的广播节目,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电台与电台之间,电台与电视、报纸、网络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广播的特有表现手段不断地被其它媒体运用,这就要求广播节目必须要在充分发挥广播本身的特长的同时,还必须把其它媒体的优势巧妙地运用到广播栏目的策划中。
  4.受制于媒体的软硬件条件
  软件是指媒体的人员素质,硬件是媒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广播节目质量的竞争就是人才和技术装备的竞争。我们必须从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装备和经济实力的实际出发,办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办好的栏目。许多栏目由于固定播出,是需要专门人才来办的,如文艺、法律、经济、教育等等栏目的采编人员除应具备新闻专业背景外,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如无条件培养或引进相应人才,不如暂时不办。
  5.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设置。
  人们一般将电台的播出时间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六个时段。在这六个时段中的受众,需求不同,电台所安排的栏目也应不同。早晨上班之前,上班族是在吃早餐的同时、以及在上班途中听广播。这时候的节目应当是短、平、快,因此应以消息性栏目较为适宜,不适合安排娓娓道来的慢节奏节目。上午时间有空在家听广播的大多是退休人员,但是人们又不太习惯于上午进行娱乐活动。所以上午只能安排健身强体、生活常识一类的服务性栏目。中午是广播的又一黄金时段,适宜设置一些话题、政论性的,可参与的栏目。下午三点到五点这一时段设置“财经类”专题或文艺类栏目为宜。下午五点到七点是上班族在车上收听广播的黄金时段,适宜安排快节奏、大信息类的栏目。晚间七点到十点,号称电视的黄金时段,广播在这一时段的栏目设置可考虑安排复播。十点以后,是广播的又一黄金时段,谈话类节目当属首选。
  
  二、栏目的优化
  
  栏目的优化就是指讲究栏目的结构艺术,把不同体裁、内容、形态、长度的节目或子栏目错落有致地串联编排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的原则是,结构紧密、搭配精当、形式活泼。
  1.讲究起承转合,优化组合编排。
  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受众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对广播中自己不需要的内容的容忍度平均是七分钟。因此,笔者认为,单一内容的栏目如文艺欣赏栏目除外,一档综合性栏目的最佳时长是30―60分钟,以安排三至四个子栏目或节目为宜。其中安排一个话题“重”一些的子栏目,搭配两到三个“轻”栏目。根据笔者经验,两个子栏目或节目不好安排。都重,主次难分;一轻一重,容易给人以拼凑的感觉。一个栏目内安排五个以上子栏目或节目就过于繁杂,不便记忆了。一小时以上的大栏目不好把握,多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