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桃源意象的美学意蕴(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天台遇仙故事共同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源意象。到了唐宋时代,词人们广泛运用这一意象来描摹自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桃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美丽的神仙传说与唐宋词人特有的缠绵细致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这一意象散发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 唐宋词;桃源意象;美学意蕴
Abstract: The story in Tao Yuanming’s [WTBX]Taohua Yuan Record[WTBZ] and a fairy tale in Liu Yi-Qing's [WTBX]You Ming Record [WTBZ] both created a typical image-Taoyuan Imag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image was widely used by poe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hich they pursued, thus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e Taoyuan works. In these works, the beautiful fairy legends bined with the poets’ unique and touching emotion, makes the images full of breathtaking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 words: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poetry; Taoyuan Image ; Aesthetics Meaning
在中国文人的心中一直有一种“桃源”情节,这最早要追溯至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1〕512-513,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完全没有压力与负担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生活的和乐美满与宁静淳朴使它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并在后代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咏歌与赞美。
到了南朝时候,宋人刘义庆所著的《幽明录》中的一篇关于天台遇仙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在一个桃红水绿的地点发生的一场美丽的爱情邂逅,从而使桃源故事在归隐的主题上加入了艳情成分,也因此中国文学中便增添了许多风光旖旎的内容。天台故事丰富了桃源故事的内容,从此,这两个故事相互交汇融合,共同孕育了后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桃源意象”。
由于历代文人对“桃源”的情有独钟,各代文学中都出现了大量吟咏之作。在唐宋词中,也有诸多以桃源故事为背景而形成的词牌名,如“武陵春”,“桃源忆故人”,“醉桃源”(阮郎归),“宴桃源”(如梦令)等等。据本人统计,单在唐宋词中,描写“桃源意象”的词作就达一百六十一首之多。在这些桃源词作中,人们或者抒发隐居的乐趣,或者歌咏恋情的美好,或者表达求仙入道的愿望,题材不一,思想情趣亦多种多样。这些围绕着桃源意象而形成的作品从很多层面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美学意蕴的世界,具体说来,唐宋词桃源意象的美学意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宁静之美、闲适之美、绚烂之美和感伤之美。
一、宁静之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平常人难以到达的世外之所,源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源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多么秀丽宁静的一幅图画!唐宋词人在运用“桃源”这一意象表达自身感情的同时,同样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宁静优美的文学场景。唐宋词桃源意象的宁静之美主要表现在意境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两个方面。
1.意境之优美宁静
桃源词作中,词人们常常借助“桃源意象”的代表性词汇来写景,从而塑造出一种“桃花源”特有的宁静优美场景,如:
桃溪近,幽香远远,漫凝望,落花流水。(黄裳《宴琼林》)〔2〕490
燕子风高,小桃枝上花无数。乱红深处,满地飞红雨。(周紫芝《点绛唇》)〔2〕1152
落花寂寂水潺潺……(司马光《阮郎归》)〔2〕257[HK]
在这里,桃花源代表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源中落花寂寂、流水潺潺的宁静氛围使人们达到了物我交融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由此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又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苏轼《点绛唇》)〔2〕397[HK]
在这首《点绛唇》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无比优美、禅意十足的场景。上片开头一个“醉”字,形神具备地写出了作者的意兴之潇闲,而“信流”则道出了漾舟者的那份随缘与无心的从容之态。作者醉漾轻舟,在不经意间来到了一个红尘之外的地方,如海的芳草将词人与人世相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千里斜阳、烟水茫茫之景。词的下片对“乱红如雨”场面的描写不禁让人联想起桃花源中“落英缤纷”的美丽意境,在这样优美的、与世隔绝的景象中,人世间的一切嚣嚷都似乎远离作者而去,而只有无言的大美以无声的方式展现在作者目前。
2.情感之素淡平和
桃源意象的宁静之美,还表现在词人们借助这一意象所作的感情抒发上。桃源或为高士修身养性之所,或为得道的神仙居住之地,加上这一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未摆脱过释老文化的影响,因此词人们在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感情时,作品便不自觉地会流露出一种素淡平和之美。如:
当度仙家长日。向人间、闲看佳丽。念远处有东风在,梦悠悠往事。桃溪近,幽香远远,漫凝望,落花流水。桂华中,珠佩随轩去,还从卖花市。(黄裳《宴琼林》)〔2〕490[HK]
这首词,作者以幻想中的一位仙人的身份来俯瞰人间,首句一个“长”字写出了仙家镇日常闲的生活姿态,给人一种悠远舒缓之感。次句“向人间、闲看佳丽”,一个“闲”字更透露出了主人公那种散淡的情思;“桃溪近,幽香远远,漫凝望,落花流水”,极言仙界景致与氛围之浪漫优美,“漫凝望”一句似不经意中将主人公那种闲散又有点寂寞的情态表露无遗。词末“桂华中”一句以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结尾,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词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感情平和雅致,整首词有一种宁静幽远之美。
二、闲适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绝佳的处所,在那里,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由此使得唐宋词桃源意象也有一种宁静之美。同时,“桃花源”作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个符号,它还象征着一种与现实中充满各种压力的生活对立的轻松、美好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源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常常使很多人向往不已。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桃源意象”本身其实就寄托着人们对那种幸福、闲适生活的向往。因此,唐宋词桃源作品在借助“桃源”这一意象描写自己的生活图景时常常给人一种闲适的美感。如:
溪光曲曲村,花影重重树。风物小桃源,春事还如许。 情知送客来,又作寻芳去。可惜一春诗,总为闲愁赋。(程垓《生查子》)〔2〕2578[HK]
词的首句写出了作者所居之地的美好――其所居住的村子错落有致,溪光溶溶,在春天这个美丽温暖的季节里,村里花影重重,树荫茂密,连作者自己都忍不住称之为“风物小桃源”了。这首词从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写起,从词中富有生活气息的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那种闲适的生活情趣。
又如晁端礼的《浣溪沙》词:
误入仙家小洞来。碧桃花落乱浮杯。满身罗绮燕香煤。醉倒任眠深径里,醒时须插满头归。更收馀蕊酿新醅。〔2〕557
桃花源是仙家生活的地方,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优美、闲适、轻松、自在的生活情调,这与士大夫们追求的那种闲适、雅致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因此,当他们在词作中抒写自己的这种闲适情趣时,便会很自然地将之与传说中的桃源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词中,作者误入“仙家小洞”,其中“碧桃花蕊乱浮杯”的景象是如此的豪华绮丽;“满身罗绮燕香煤”的姿态是如此的雍容闲散;而作者“醉倒任眠深径里,醒时须插满头归”的情状又是如此的放任与逍遥。仔细体会就会知道,这首词并不是如其他求仙词那样写的是仙界空幻的内容,它其实是对士大夫那种在优厚的物质生活中闲适、自在、放任不羁的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作者通过对“仙家小洞”一系列景象的描述,塑造了一种既雍容华贵又闲适优美的意境。
总之,“桃花源”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其中既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调,又有着丰富甚至奢华的物质生活。这些传说中的内容与士大夫们对闲适、雅致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便使唐宋词中的桃源作品有一种闲适雍容之美。
三、绚丽之美
郑仅在《调笑转踏》词中是这样形容桃花源中的风光的:“烟暖。武陵春晚。洞里春长花烂漫。红英满地溪流浅……”〔2〕573桃花源中泛流的溪水,盛开的桃花以及缤纷的落英构成了后代人心目中最为绚烂的景致。唐宋词桃源意象的绚丽之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着色和造境两个方面。
首先,在作品的着色上,唐宋词人喜欢用色彩浓烈、艳丽的词藻来表现一种美轮美奂的“桃源”景象,为读者勾画出一种绚丽多彩的美丽意境。如后主孟昶在《洞仙歌》中形容的“瑶台”景象:
[HK22]芙蓉开过也,楼阁相融,千片红英泛波面。洞房深深锁,莫放轻舟,瑶台去,且与尘寰路断。更莫遣、流红到人间,怕一似当时,误他刘阮。(孟昶《洞仙歌》下片)〔3〕732[HK]
此词以舒缓的语调表达了一位身处“瑶台”之中的仙子的缠绵细致的情感,其中前三句对仙界美丽景致的描绘,以桃源传说中特有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片烂漫的景色, 可以说是绚丽之极,美丽之极。
还有一些着色鲜明的作品,其浓艳的词藻不仅表现出了“桃源”景致的绝美还渲染了一种浓郁的爱情氛围,而这种浓郁的爱情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词作本身的“浓艳”之气,如:
[HK22]花花。满枝红似霞。罗袖画帘肠断,卓香车。迥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唯有阮郎春尽,不归家。(温庭筠《思帝乡》)〔3〕122[HK]
这首词借助桃源典故表达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但是最先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并不是女主人公,而是一片灿若锦霞的桃花。春天是花开的季节,春末更是鲜花怒放的季节,而这些怒放的鲜花正代表着女主人公对爱人的那一腔热恋,这使得全词充满着一种感情的张力。另外,一系列色彩鲜明的语汇使这首词有一种艳丽夺目的效果,给人一种绚丽灿烂的美感。
其次,在桃源作品的造境上,词人们常常从桃源传说出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出出一个个奇幻瑰丽的场景。如:
“仙境美。满洞桃花绿水。宝殿秦楼霞阁翠。六铢常挂体。”(无名氏《谒金门》)〔3〕920
“误入仙家小洞来,碧桃花落乱浮杯。”(晁端礼《浣溪沙》)〔2〕557
“山镇红桃阡陌,烟迷绿水人家。尘容误到只惊嗟,骨冷玉堂今夜。”(葛胜仲《西江月》)〔2〕930[HK]
在这些词中,红桃绿水的绚烂,秦楼霞阁的辉煌,“六铢常挂体”与“碧桃花落乱浮杯”的奇幻共同烘托了瑰丽多姿的仙界氛围,同时也使得作品洋溢着一种绚丽之美。
另外,在桃源词作中还存在着很多衣袂飘飘的“仙子”形象,她们的存在渲染了梦幻迷离的仙界氛围,使得桃源作品因之而增添了几分绚丽之姿。词人们善于从多种角度描摹这些桃源中的“仙子”。写她们的容貌“月眉星眼,良苑真仙侣”(周紫芝《蓦山溪》)〔2〕1149;写她们的服饰“霞裙月帔一群群”(韦庄《天仙子》)〔3〕165;写她们的动作“琼佩冷,玉肌凉。罗袜步沧浪”(陈允平《意难忘》)〔2〕3742;写她们的情态“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和凝《天仙子》)〔3〕473。这些居住于良苑仙宫,腰悬玉佩、身着霞衣的仙子,她们的容貌的美艳、衣饰的华丽以及情思的浓烈为桃源词作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
四、感伤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地方,在流传的过程中,它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由于其流传的广泛性,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人们还常常用它指代自己在人生际遇里某段非常值得怀念的美丽时光。如“桃花源”那般美好的记忆,恐怕每个人都有一段,但是,却没有人能一辈子生活在“桃花源”中。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桃花源”的美丽注定要被一些东西所打破,就像天台遇仙的传说那样。而在“桃源”之美丽被撕破的情况下,“桃花源”便只能在今昔对比之中反衬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了。
在唐宋词中,有不少作品便借助桃源意象表达了他们在人世间的诸多悲感――爱情幻灭的惆怅,人世如梦的感伤,国家破亡的凄怆,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人生中的一出出悲剧。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观看悲剧是一项审美活动”〔4〕14,而从对“悲剧”的欣赏中,我们能获得比欣赏“喜剧”更多的审美快感。在桃源词作中,词人们对于人世中的种种悲剧感之于心,形诸于手,他们用冷艳幽美的意境来渲染,用愁思绵长的笔调诉说,从而使得这些感伤词作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桃源词作的伤感之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