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一)

从新华小说看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的急遽变化(一)

详细内容

新加坡的华裔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整个国家所受到的华族文化影响是异常深远的。过去在殖民地时代,英文是唯一的官方语文,可是民间仍然普遍使用方言与华语,以及恪守华族的风俗习惯,英化的程度并不严重。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包括规定华文、马来文、英文及淡米尔文为四种官方语文(但是独崇英文)、改革教育制度以适应新的国策等。这助长了全国上下的急遽西化。恰巧近年来美国(西方文明的代表)的势力如日中天,西风压倒东风,致使新加坡人原有的风俗习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物质方面姑且不说,就是在精神方面,也是今非昔比。在过去,大部分新加坡华人的思想与行为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注重社会群体的利益,并以家庭为核心,孝道思想极为浓厚。在家庭之中,父母(或者祖父母)为一家最高的权威,子女媳妇等完全处于“听命”的地位,反孝悌思想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然而,自从西风东渐以后,个人主义甚至女权主义思想抬头,侵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得原有的传统思想失去平衡,还冲击着各个家庭的基本结构。当然,家庭间结构上的变化是向来就存在的,但是它在受到新思潮的洗礼之后,其中所产生的变易,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新变化在旧变化的基础上急遽发展,有些变化是进
步的、合理的,令人欣慰;但是有些变化则近乎一百八十度,令人一时难以接受,而且它使得一般过去原本极受尊崇的年长者完全无法适应,茫然若失。

  新华小说作者对这些经过各种变化的家庭伦理思想与行为,有很多的反映。古人说:“言为心声”,今日小说里所反映的,当然未必尽是作者的心声,但是它所叙述的,恐怕不会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这些小说里所描绘的,多少表露了作者的心曲。我们从这里也多少可以看出海外华人社会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是英文文化)发生冲突,然后又如何融合其间。

  笔者现在从父母与子女、家婆与媳妇、丈夫与妻子、丈夫的风流韵事、退休生活等几方面去加以评述。这儿所采用和引用的,几乎全是第一手资料。换言之,全是小说作品本身。至于第二手资料,本文尽量少用,或者索性不用。



父母子女之间与孝道思想



  家庭和睦是东方社会特别推崇的伦理思想。所谓父慈子孝,那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新加坡也强调家庭和谐,提倡以家庭为核心,认为家庭凝聚是造成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可是过去数十年来,西方思想大行其道,“敬老”的思想慢慢被打入冷宫,传统的家庭结构有逐渐被解体之虞。

  严格地说,今日的父母亲对于子女总是呵护备至。其实,东西方的父母都一样地爱护着子女(虽然爱护的方法各异),这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人大都爱护小动物,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描写爱护与细心培育子女的新华小说为数不少,希尼尔的《解雇日》在这方面就有十分突出的描写。由于这一类是常情,大家谈过的太多了,因此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去加以阐释。

  至于子女对待父母,那就大相径庭了。什么“二十四孝感动天”,什么“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等封建时代的孝顺思想,不但早已经被完全摒弃,视为天方夜谭和论调迂腐,即使是较迟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思想,也因为许多子女婚后自组家庭而在逐渐消失之中。亚洲人民的传统思想是: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把子女养大,将来自己老了,子女就会报答双亲的恩惠,毫无怨言地负起奉养父母的责任,这也就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基本精神所在。古时董永孝感动天,稍后目莲遍访地狱救母,孝心可嘉。就连粗汉如黑旋风李逵等,也知晓要孝顺母亲,更何况是知书识礼之士呢?然而,西方的孝道思想则完全是另外的一套,它大体上认为: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责任,子女长大后必须另谋发展,建立自己的世界,没有什么“报答”的义务。这两种思想各走极端。几十年来,西方的强势思想文化,已经驾凌一切,对年轻人(尤其是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人)的思想行为,有着既深且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