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古龙成熟时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佛教内涵(一)

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古龙成熟时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佛教内涵(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着重以古龙成熟时期的作品为例来分析古龙的佛教文化情愫诉诸于作品人物、语言、场景等方面。另外,还以古龙的朋友亲属的言论,一些作家、评论家、学者特别是网上的武侠爱好者,对古龙的评析来说明古龙作品古龙精神与佛教的关联性。


关键词:佛教文化宽恕仁爱平民化古龙精神



ABSTRACT
ThistextismainlytoanalyzetheGuLong’sBuddhisticloveknotsfromthesmallthingsofGuLong’slifeandworksofGuLong’smatureperiod,anddemonstratetheBuddhistiultureandtheBuddhisticthoughtfromitsvisibleandinvisibleperformances.Itisemphaticallyprovedthatgulong’sBuddhistiultureforexampletoBuddhistiulturesentimenttomakeanappealtoinwork’sperson,language,sceneetc.Aspect.Moreover,returnwiththespeech,somewriters,critics,scholarsthatfriend’srelativesofgulong,especiallyknighterrantsonthefancierofrightandgulongofthecritiqueeexplainingthegulong’sspiritofgulongworksintheconnectionthattheBuddhism,thedirectandtheindirectly,theBuddhistofoneselfthemethodrighteousnessiswiththeevocativeculturethattheBuddhisticspirit.


Keywords:TheBuddhistiultureFiveandKindheartednessTheGulongSpirit TheCivilian’sSpirit

目录

引言1
一、古龙与佛教文化1
二、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3
1、佛寺和僧人3
2、谈佛论道4
3、佛门机锋7
4、平等宽恕的佛陀思想9
5、热爱美好生命尊重快乐生活14
6、善良、希望、积极、勇气、正义――佛教文化的人生精神19
7、一些佛思哲理的话23
8、具有禅意的场景27
结论29
致谢30
注释:31
参考文献34

引言
科技越来越统治着人类,人性越来越不得不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机器。人们活的越来越充忙,生活被简化为尽快的赚钱和尽快的花钱。沉思成为奢侈,回味变成浪费。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却没有了生活,天天与人争分夺秒,岁岁却感到年华虚度,心灵的原野一片荒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精神疲惫,要发狂,变态极端的人越来越多。人心日益浮躁,情感日益冷漠。
而佛教正是教人幸福美满的宗教,佛教的目的就是避免我们发狂或者受损伤,使我们内心深处固有的一切创造性和善良的本能自然释放出来。让我们得到情感的舒展,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宁静的归宿,让我们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爱心、宽恕、协和。
古龙正是这样一个有着浓重佛教文化情愫的小说家,他任性而作,任性而行,真正活到了佛家所所说的“自性”的自我,古龙的小说同样也反映出这种佛教文化。我就以古龙成熟时期的作品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亲近关系。

一、古龙与佛教文化
分析古龙小说之前,不得不说一下古龙本人。虽然他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西文系,但毕竟他是中国人,在他骨子深处仍有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在林清玄看古龙系列中,林先生有一篇文章《酒色财气都戒掉了》[1]写道:
“古龙不喝酒的生活是十分平淡而安静的。
他每天五点半起床,看过早报,再喝杯牛奶,吃几片饼干休息一下,构思正写的小说。
八点开始写作,一直到十二点,工作四个小时。
中午到外面吃个饭,散步一个半小时。
下午静养或读书,偶有朋友来聊天。
晚上练毛笔字。”
看这份时间表,简直不像古龙,像是一个和尚,古龙说:“我现在的生活与和尚没有两样。酒色财气、吃喝嫖赌、声色犬马,这些我过去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戒掉了,现在连脾气都不发,你信不信!闲来无事,读读禅宗的书,看一点佛经,这不就是和尚的生活吗?”[2]
据古龙说,他回到这样单纯宁静的生活,反而找到真正心灵的平安,即使有寂寞的时候,也感觉是充实的。尤其是脑筋清晰明净,可以写出真正有代表性的、好的武侠作品。像这几天,离散了三十年的父亲登报来找儿子,他也能淡然处之,他说:“我自已也离过婚,深知破碎的婚姻都有苦衷,经验婚姻的败,每个人都会痛苦。那么做儿子的,有什么资格对上一代人的婚姻提出看法或评论呢?”[3]
古龙形容自己遇到这件事的心情,就像走在路上,空中突然落下一个花盆打在你头上,你有什么选择呢?你只能说幸好掉下来的是陶盆,不是铁盆,甚至,幸好是花盆,而不是飞机。
“要是以前遇到这样的事,一定激动不已,喝几天几夜的酒,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哪里还能静静的坐在这里聊天呢?”[4]对于自己心境的改变,古龙言下颇有欣慰之意,“一笑”(出自《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四鸠摩罗什译)不只是他现有的心情,也几乎是他现在的人生态度。
他最感慨的是:“有这么高的心情境界,有这么深刻的彻悟,唯一遣憾的是失去了健康。”
另外,在林先生另外一篇文章《敬酒罚酒都不吃》[5]中,古龙曾经大彻大悟般说:“其实,这幅字(一笑)很能表现我现在的心情转变,过去开怀痛饮是要掩饰内心的空虚,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里面有忍才能换;后来不能喝酒了,是看到陌上的花也可以醉了,境界高了一层。现在呢!现在只有一笑,对任何事都一笑置之了。”
笑是佛教对世间诸事反抗而取的一种智慧的心态,是一种放下的明智之举,真正的放下可以变大地做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如佛寺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又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由此可见,古龙的生活也是富有佛禅味道的,另外他也有佛陀要求的大慈悲心,多次为孤儿院大量捐款。善于为别人着想,布施助人。
有了佛教文化浸润的古龙,才有了佛教文化在他小说中的蕴藏。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佛教文化对古龙小说的影响。
二、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
1、佛寺和僧人
僧人是佛教三宝之一,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构。所以说佛教寺庙和僧人是佛教文化最直观和最显著最根基的表现。古龙小说中就有大量佛寺(佛教出家人过僧团生活的固定场所)和和尚(就是直接教我们佛法的老师)。少林寺就不必说了,其它的例如:
《边城刀声》大招寺
《多情剑客无情剑》铁和尚、心眉大师、大欢喜女菩萨
《大人物》赌场和尚群、梵音寺
《萧十一郎》铁山大师
《剑.花.烟雨.江南》观音大士的庄严宝像
《七杀手》铁和尚
《猎鹰.赌局》云大师、铁罗刹天弃庵、寡妇庙、天弃大师
《血海飘香》妙僧无花、素心大师、天峰大师、天蝉大师、天强大师、灰眉僧人
《大沙漠》石观音
《画眉鸟》菩提庵、聋哑尼
《蝙蝠侠》枯梅大师
《决战前后》西藏密宗、老实和尚、喇嘛
《幽灵山庄》明觉禅师、灵隐寺
《天涯.明月.刀》天龙古刹、疯和尚
《刀魂》大悲师太
在《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中印光法师说[6]“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在佛教文化中,和尚的意思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的专职教徒要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7〕的“六合敬”的僧团生活,这就是和尚的原意,是佛教三宝之一,而尼姑则是佛教的出家女性,她们中的地位尊崇者也可称之为“师太”。所以,写佛寺和僧人,让大家贴身感觉到佛教的生活气息,有利于我们从平常的细微处亲近佛教文化,有利于佛教精神润物无声地渗进我们的举动,感动我们。如佛寺的庄严宝像,总会或多或少让人感觉到庄严肃穆,心灵澄净,不让我们有非分之想,让我们居心诚敬,恭敬法宝。还有那些济世度众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和尚、禅师,如老实和尚,明觉禅师,为世界大众的安宁,忍受着非人的心灵痛苦,宁愿被世人甚至朋友误解,却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来应付生命中的种种恶风浊浪。看到这些,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体验到佛法的魅力。
2、谈佛论道
佛经和佛教胜地是佛教的依托。各个菩萨有自己的经书,也是其宣讲佛法的蓝本,佛教胜地是菩萨讲经地场所,二者都是佛教精神的载体,当然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地藏菩萨本原经是佛门的孝经。[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等等。而古龙小说中直接谈论这些菩萨或者经书的片断有:
《天涯明月刀》[8]
九华山不但是诗人吟咏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场。
  《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尽藏。”取名地藏。
  《大乘佛经》上记载的是“地藏受释尊付嘱,令救度六道众生,决不成佛,常现身地狱中,以救众生之苦难,世称幽冥教主。”
  《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义难陀译,经中记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使世上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威登极乐。”
  这本书多说地狱相及迫荐功德,为佛门的孝经。
  经中又说地藏菩萨救渡众生,不空誓,不成佛之弘愿,故名“地藏本愿。”
所以“九华剑派”不但剑术精绝,同时也有待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玄秘。
………
 傅红雪道“大师来自何处?”
  如意大师道:“来自九华。”
  傅红雪道:“王子来自何方?”
  如意大师道“来自新罗。”
  傅红雪道“他舍弃尊荣,为的是什么?”
  如意大师道:“舍身学佛。”
  傅红雪道“既然舍身学佛,为何曾不成佛?”
  如意大师道“只因普渡众生。”
  她神情已渐渐宁静,神情也更庄严,别人却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原来唐时高宗曾发兵助新罗平乱。新罗王子金乔觉舍尊荣,来华学佛,独上九华驻锡修道,一生事迹与地藏显现者无异,唐德宗贞元十一年金氏圆寂,临终时形显如地藏王菩萨本像,世传以肉身得道,于峰头建肉身殿塔。殿塔四面玲现,金碧璀璨,四隅有铜缸多作朱砂萌翠色,中储神灯圣油,可赐人清宁安静。九华弟子多随身而带。
  傅红雪又问道王子于今何在?”
  如意大师道“仍在九华。”
  傅红雪道“王子普渡众生,大师呢?”
  如意大师道“贫尼亦有此愿。”
  傅红雪道“既然如此,但望大师赐福,使我心情宁静。”
  如意大师双掌合十道“是。”
  她果然从怀中取出个檀木小瓶倾出几滴圣油,在傅红雪面颊和手背上轻轻摩擦,口中低喃佛号,又问道“你有何愿?”
  傅红雪曼声而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如意大师以掌心轻拍他的头顶,道“好,你去。”
  傅红雪道“是,我去。”
  他始起头,苍白憔悴的脸上已发出了光,不是油的光,是一种安详宁静的宝光。
  他再次走上石台,走过卓夫人面前时,忽然道“现在我已知道
  卓夫人道“知道什么?”
  傅红雪道:“知道是你。”
  卓夫人脸色骤然变了,道“你还知道什么?”
  傅红雪道:“知道是你。”
  卓夫人道“你…。你怎会知道的?”
  傅红雪道“静虑深密如秘藏。”
  他走上石台,面对公子羽,不但静细磐石,竞似真的已如大地般不可撼动。
又如下面这一段对话:
《萧十一郎》
萧十一郎道:“据说这种功夫叫‘瑜咖”。”
  风四娘道:“瑜咖!”
  萧十一郎道:“这两个字是天竺语。”
  风四娘道:“那瞎子练的是天竺武功?”
  萧十一郎道:“至少瑜咖是天竺武功,那‘九转还童、无相神功’据说也是从天竺传来,两种武功本就很接近。”
瑜伽(梵文YOGO)本义为“轭”,引申为驽驭,调制之义,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是从印度佛教传过来的,汉译佛典译为“相应”,指调控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相一致。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是指自我调制以修炼身心的工夫的通称。当然也是佛学文化的直接体现。
总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看到古龙是有一定的佛学基础的,并在其小说中具体地显现了出来。他一定是读过佛学经书的,不然他不会这么详细地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说古龙是深受佛教文化熏染的,和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