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浅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人才评价和培养的多元化(一)

浅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人才评价和培养的多元化(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人员分工决定了图书馆人才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多种学科背景以及不同层次的学历和技能,指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信息服务;馆员;人才评价和培养;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图书馆属公益性的服务行业。据2006年统计,我国拥有公共图书馆2778家,约50万人拥有一家图书馆,而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比例则要高得多,如瑞士约3000人就拥有一家图书馆。在我国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还得不到满足,读者很多时候利用现有图书馆,要靠图书馆员的帮助。图书馆员要认识到图书馆的职业价值,树立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信心,提高从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能力。信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主体,图书馆员的职能正在逐渐向“知识专业人员”转变,信息服务素质成为图书馆人才的核心素质。
  1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多元化
  1.1参考咨询工作网络化、个性化一方面,知识量剧增,各门类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产生紧密联系。同时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因特网上汇聚了众多的信息,信息检索技术日趋先进,也日趋复杂,呈现出专业化,高难度的走向,参考咨询工作向网络化纵深发展。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由面向不同种类读者群体到适应个体读者需求转变。传统图书馆通过制订图书馆使用规则、编写目录、索引、文摘、综述对读者进行群体指导。而在信息量增加,来源范围扩大,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出现,信息检索技术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需要掌握的检索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通过若干次文献检索课用户集中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信息服务要取得满意使用效果,往往是馆员对用户一对一或接近一对一的服务才能完成。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质量不在于图书馆拥有多少藏书和期刊,而在于提供多少实用性知识,能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1.2注重电子文献信息的开发
  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既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来说,进行文献开发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文献深加工服务。即深入到文献中,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单元提取出来,进行揭示与传递。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知识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除了对印刷型文献进行剪报、编制文摘、综述等一、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外,对电子文献,特别是某些学科(如外文、医学)的网络免费资源的搜集、整理,提供利用以及开展本馆特色文献数字化资源深层次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1.3电子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网络协作
  网络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基本的工作平台,网络化有助于图书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图书馆分工与协调发展,节约人力、物力。实现网络化的文献资源开发体系需要在统筹协调的原则下分工人藏,形成网络内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
  2图书馆复合型专业人才素质评价和培养
  2.1分体系评价
  (1)提高信息服务素质是对所有图书馆员的普遍要求
  除了参考阅览室(区)以外,几乎每个图书馆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都会遇到需要即时解答的读者咨询。而文献采访、编目、自动化系统管理和维护以及办公室对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水平等,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影响着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根据工作侧重点的不同,美国等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大体上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按照专业馆员、图书馆助理(辅助人员)来区分评价,每种职称分工明确。我国目前对图书馆员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专业馆员与非专业人员混淆,中国高校图书馆里许多专业馆员在从事辅助人员的工作。对专业馆员应具有的较高层次学历和一定的教学、服务技能没有作出相应规定,专业馆员素质偏低,分工不明,影响了参考咨询工作有效展开,而参考咨询服务是发达国家图书馆中最繁忙的服务项目之一。
  (2)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缺乏制度上的肯定
  在图书馆业务中,这些辅助性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图书馆要对其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待遇作出较为细化的规定。并且允许图书馆辅助人员向专业馆员发展,如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内不少馆员原来就是一般的图书馆助理,他们是在取得图书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才升为馆员的。对于资深的图书馆辅助人员,在级别、待遇上略逊于资深专业馆员,但不应有较大差别。我国图书馆对各类人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图书馆员在规划个人发展方向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制约了图书馆各类人员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进步。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员素质评价体系。